外卖平台节前遇配送压力
外卖平台节前遇配送压力 春节将近,假期返乡也逐渐开始,记者近日发现,随着外卖配送员相继 【阅读全文】
2016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连续13年聚焦“三农”
2016中央一号文件公布 连续13年聚焦“三农” 改革开放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8份中央一号文件27日由新 【阅读全文】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仓满为患 进口量却屡创新高
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仓满为患 进口量却屡创新高   我国粮食正呈现总产、库存、进口“三量齐增”的新现象:一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扶贫三招,如何精准发力

时间:2016-02-04  来源:


靠山吃山,也要护林护山

元旦期间,红毛镇黎凑村村长王家庄照例坚持每天上山护林。因为家里林下种植的益智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必须保护好环境,防止乱砍乱伐。

黎凑村是琼中有名的“益智村”。种植益智,让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村里的义务护林员也逐渐多了起来。王家庄说,“现在村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各家各户都要负责看管自己种植益智的林地。”

“琼中四面环山,农业用地面积有限,村民们世代靠山吃山的习惯很难改变。”刘志峰坦言,如何发展林下经济便成了琼中扶贫开发的另一重点。为此,琼中结合当地传统,主推益智种植和养蜂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两项产业的收入高低与环境好坏成正比,倒逼农民明白“靠山吃山,也要护林护山”。

在湾岭镇鸭坡村,以前村民没钱了就去砍山开荒,自从搞起了林下产业,现在没人砍山了。“养蜂规模大小是由蜜源多少决定的,生态好,树多花多,蜜源增加,才能养更多的蜂,赚更多的钱。”41岁的蔡仁军是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他一边整理橡胶林里的蜂箱,一边笑着说,现在村民心里的“环保账”算得清清楚楚。

目前,全县10个乡镇共创建养蜂科技示范村42个,饲养农户3500户,养蜂5.47万箱。去年前三季度共产蜜82万斤,收入3280万元。

“生态是琼中发展最大的本钱。”孙喆表示,琼中推广的特色产业都是经过反复研究才敲定的,大多是林下经济,具备无污染、占地少、见效快、周期短的特点。

强产业,更要强品牌

近年来,琼中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注重加强琼中绿色品牌建设,专门出台《商标富农示范县工程实施意见》,实施商标战略,已累计拥有农产品商标85件,其中,琼中绿橙、琼中蜂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琼中绿橙这两年已成了海南冬交会的主打产品之一。”琼中县农技中心主任廖孝文介绍,2015年,琼中绿橙产量约1.2万吨,产值达1.5亿元。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农技中心对所有琼中本地绿橙进行“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价格”规范管理,并实行贴标追溯。

“打造绿色品牌,对提升琼中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孙喆称,琼中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特色农业标准生产和质量体系认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县打造了90个专业示范村,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资金技术搭上“信贷快车”

春节将至,山东省平原县三唐乡东官道村村民孙丙国的肉鸭订单越来越多,他又盘算起了来年计划:“春节过后,我就再向县扶贫办和农信社申请贷款,争取把养殖规模扩大一两倍,让更多的人尝到俺这味道鲜美的肉食鸭,全家年收入争取达到15万元。”说到这儿,老孙脸上笑意盎然。

孙丙国能够一年脱贫,得益于平原县实施的“金融扶贫”工程。2015年,平原扶贫办与县农信社合作,推出了总额2000万元的扶贫信贷,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由政府进行贴息。同时,平原围绕各镇主导产业,将扶贫重点放在畜禽养殖、大棚蔬菜种植、各类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农户,进行逐户考察、建档。为确保扶贫时效,还简化了贷款手续,提供限时办结,把扶贫资金及时送到农户手中,实现社农共赢。

说起来,孙丙国能够搭上“金融扶贫”快车,还很偶然。

“一直就是在土疙瘩里种庄稼,也不比别人懒,可日子就是不富裕。可去年起,周围好几个贫困户不知从哪儿筹到了钱,纷纷养起鸭子,多数也挣了钱,俺也是羡慕得很,但是没钱投资啊。”回忆起当时的苦恼,孙丙国说。

让孙丙国纳闷的是,养殖可是一笔不小的投资,钱从哪来?他赶紧前去取经。“老孙,你不知道啊,几个月前,县扶贫办和农信社的人就来了,调查这边的情况。说咱这里靠河近,适合养鸭子。而且,说只要咱是务正业、人品好,哪怕穷点,人家也乐意帮咱。”村里的老伙计告诉他。

这时孙丙国才想起来,当时有工作人员去他家询问他有啥贷款需求,还给了他一张名片,孙丙国却把这茬忘了。他赶紧跑回家,找到了那张名片,当即就拨打了电话。

第二天,敲门声就响了起来:“我们是农信社的工作人员,来了解一下你家的实际情况。”

孙丙国赶紧把人请到了屋里。在详细了解了孙丙国的具体情况和养殖打算后,不到一周的时间,老孙就拿到了10万元贷款资金。

有了资金,孙丙国建起了鸭棚,引进优良鸭苗,并喂养绿色饲料,鸭子生长周期长,肉质鲜美,加上周边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推广,肉鸭产业很快壮大,产品颇受市场青睐。在2015年,孙丙国养殖规模达4000多只,年纯收入接近10万元。

而且,县扶贫办和农信社的工作人员,还时常去老孙的鸭棚里走访,了解他的资金需求和遇到的养殖难题等。前几天,农信社工作人员帮助老孙安装了手机银行。“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轻松转账,没有任何手续费,太方便了。”孙丙国说。

最近,在老孙的鸭棚里,不时就有前来取经的村民,老孙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脱贫经验告诉了他们。“金融扶贫,既帮资金,还帮致富技能和门路,确实好!”孙丙国感慨道。

2/2   << < 1 2
锄禾网
责任编辑:admin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