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02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今年9月,杭州即将迎来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G20峰会。距离峰会召开还有100天的时间,记者来到西子湖畔,“五大发展理念”正在这里落地生根。如何让世界记住“美丽杭州”,感受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认为,在全面推进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保证城乡一体化的同步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协调、绿色、共享,让全市人民有更好环境、更好发展、更好生活。
城乡治理同步推进,城中村正在消失
对于杭州市来说,农业并不是其支柱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5∶47.3∶49.2优化为2015年的2.9∶38.9∶58.2,信息经济动力强劲,服务经济引领增长。但农业发展并未被轻视,杭州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744元,家庭人均收入低于4600元的贫困现象全面消除。
杭州市内,246个城中村、“景中村”正在消失,拆除重建、综合整治或拆整结合,真正做到让农民变市民。市区外,美丽乡村升级,富春山居新画卷让人流连忘返,“杭派民居”帮助人们寻回迷失的乡愁;特色民宿吸引了资本,闲置的空心村二次创业;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走出了一条影响城市、帮助城市的特色路。这里还是“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源地”、全国“农村淘宝”首个试点县,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基金小镇等特色小镇加快建设……
来到始板桥直街,过去在这条望江河段河道边尽是农民房,整体环境和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与周边的繁华景象相去甚远。今年,上城区把始板桥地块贴沙河畔以及大通桥项目的征收列入G20峰会重点项目,其中贴沙河畔项目启动一个半月便征收204户住户、4家企业,任务完成率99%;大通桥项目启动不到半个月已有676户住户完成签约,任务完成率达到了91%。
潘丽华一家是始板桥直街第一批迁出的住户之一。她告诉记者,望江街道特别为困难群众提出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比如为家有瘫痪在床老人的住户发放租房津贴,为80岁以上的征迁户协调了30余套临时过渡用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随着越来越多征迁工作的全力推进,上城区将彻底改变老旧面貌,昔日的城乡结合部迎来了一场巨变。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垃圾分类大多数从城市入手,逐步推向农村,杭州市桐庐县却探索出了一条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新路径。农村和城市的垃圾处理工作实现规划衔接、设施对接、产业联动、资源共享,利用城郊十分钟交通圈的便利条件,将城市可堆肥垃圾运至农村处理,解决了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难题。
在桐庐县芦茨村的垃圾处理站,一台3米长2米宽高的大机器正在运行,69岁的村保洁员方木林将从村里收集来的生活垃圾逐个放上传送平台,按下开关,自动开始翻转、投料、卸桶程序。
在机器上进行中的蓝色垃圾桶,谐音“烂”,引导村民们把会“烂”的可堆肥垃圾区别于不可堆肥分类投放进一蓝一黄两只垃圾桶内。简单易行、大类粗分,以户为单位,对照桶上的编号,严格实施源头分类可追溯制度。
“控制好温度、湿度,在菌种的作用下,只需4-7天,机器吞进的垃圾就能出料,再经过二次堆肥,就能变成好用的有机肥,一下就值钱了。”桐庐县环保局葛丹告诉记者,现在“世外桃源”牌垃圾有机肥已经进入浙江省世纪联华、大润发等超市售卖,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正在形成。
收集员、管理员、巡查员、统管员全部由村民担任,宣传、激励、奖惩考核机制全部由村民制定实施,村民全方位参与垃圾源头分类各环节工作,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知晓率由2011年12月的15%上升到2016年5月的95%以上,户收集率及正确投放率由2012年7月35%上升到2016年5月的80%以上。
除了垃圾处置,杭州市在大气污染防治、交通治堵、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全面推进环境治理行动,统筹改善城乡生态环境。通过规划衔接、设施对接、产业联动和资源共享,2015年,杭州市水质交接断面考核优秀,垃圾分类覆盖率达80%,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民营资本引入,激发乡村活力
这里山川连绵,森林覆盖率达到88%,很难想象,在这个犄角旮旯里的山区乡镇里,农民人均纯收入竟高达26398元。作为余杭境内唯一没有工业区的乡镇,鸬鸟镇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建成了两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80万人次。源源不断的客流,催生了全镇180多家农家乐,去年光这一产业,就让农民净收3000万。
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鸬鸟镇还利用村集体收购闲置民宅、农家乐就地转型等方式,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实现空心村的二次创业。“既盘活了空心村的闲置房产,又为村集体和农民增加了长期性租金收入,而且还吸引到了全国各地相关人士来经营,把他们的文化、知识、先进理念融入当地,带动当地发展。”桐庐县副县长李鹏解释说。
宋震华来到太公堂村大麓寺自然村后,将破败的泥墙木板老宅进行艺术改造,华丽转身成为了精致的高端民宿。根据计划,宋震华将投入上亿元改造23幢闲置民宅。
“正是这里的好生态,才获得了宋老板的青睐;也因为他,村里有了集体性收入,更让农村建设有了持续的生命力,还能借此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从而带动周边农家乐发展。”太公堂村党支部书记张一新说。
浙江自2003年启动“千万工程”后,农村环境得到极大治理,如何化美丽生态为“美丽经济”,地处省城的杭州适时抓住区位优势,通过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转化渠道。
临安指南村位于东天目山麓,平均海拔600米,小小村庄有300多棵古树,四季流转中,为山坡染上了别致色彩,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秋时红枫。醉人美景每年引来十几万游客,农家乐成了这里的主导产业,但违建和超负荷承载也制约了未来的发展。
去年起,指南村重新设计规划,打造“生态创意型”的新乡居生活示范村。如今一期工程业已完成,改造后的指南村焕然一新,重新迸发盎然生机。
在临安市旅游局副局长陈伟洪看来,G20峰会的举行,一定会增加杭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这种红利也将惠及全市,特别是随着农家乐、特色民宿的全面升级,将再次激活乡村活力。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