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老百姓开门的七件大事,可以说是关系到每家每户的生活。不过,省质监局日前开展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缺斤短两的情况不少。苏州市场情况怎么样呢?
上午,记者来到相城区一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这里的大米基本上都是按袋卖,根据不同的产地和不同的牌子,价格在80到130元之间。
商家说:“这个是哪里的大米?高邮。这个是105元一斤,(多少斤的?)50斤。”
说是50斤,然而包装袋上印着的净重量却是24.5kg,也就是49斤。摊贩说,排除包装袋的分量,基本上都是足秤的,在记者的要求下,商家分别将净含量都标明49斤的两种大米一一过秤。
商家说:“48.84,这个47.7斤,这差的有点多啊,时间一长肯定有点少的嘛。”
而在另一家店面里,商家则直言,这些包装袋上的净含量都不标准,有的出入非常大。
商家说:“她骗人的,骗你50斤。这个是多少呀?42斤,我跟你说不是42斤就是41斤半。这个牌子都这样的。”
这种安徽产的金优米包装袋上,净含量标明25kg,然而一过秤,却只有42斤。一袋米95块钱来计算,少掉8斤,也就是市民白白多掏了15块2毛。
苏州市计量测试所市场检测室主任杜洁说:“以一般常见市场上10公斤一袋的米,这种规格比较常见。单件允许的误差是150克。”
相当于,50斤的大米的误差范围在上下0.5斤,超出这个范围都属于不合格。日前,省质监局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抽查,在米、面和炒货食品等910批次定量包装商品中,检验合格率为85.3%,其中,大米为70.4%,也就是,近三成存在缺斤短两的现象。
苏州市计量测试所市场检测室主任杜洁说:“包装物本身的重量,一致性比较差。包装物密封性比较差的话,也会造成质量的损失。生产企业计量器具不符合要求或者是对净含量的控制做得不到位。”
专家提醒,市民在购买米、面粉等食物时,可以要求商家现场称重,确保自己买回家的是足秤的产品!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