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26 来源:
过去金牛山上乱石嶙峋、杂草丛生。10年前,卫东区实施城郊森林绿化,在金牛山上建起万亩石榴园,当时没人敢上山承包,怕赔本。上徐村党委书记郭占广首先发动村两委会成员和党员上山承包石榴园。前两年由于科学管理,亩产值达到2000元。第三年,他号召全村村民承包荒山,并请来林果专家现场指导,当年石榴亩产值达到5000元,不但使昔日的荒坡得到绿化,也使当地农民脱贫。
“双培双带双强”党建工程给贫困农民带来了实惠,激活了农村经济,不少双带对象、双培对象已先后脱贫。目前,全区农村已发展蔬菜、林果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35个,出现了“支部+党员”“党员+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扶贫方式,有效解决了农户经营分散、技术更新难、销售难等问题,全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1年的9547元增加到2014年的13761元。
李丹:拿不下扶贫攻坚这座堡垒不罢休
李丹自去年从重庆市丰都县虎威镇调往高家镇太运村任扶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以来,踏遍了高家镇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熟悉了镇情、了解到了高家镇的基本情况,她积极履行职责,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干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上级党委一致好评。
修通“富山路”
自进村以来,李丹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集中时间、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狠抓扶贫攻坚、农房等基础设施建设。
“真的要为我们修路吗?”当李丹将“打破山村交通瓶颈,完善山村基础设施,发展山村农业骨干产业”的扶贫计划交给村民后,村里沸腾了。修路,这可是大家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呀!硬化村产业道路12.5公里,新修人行便道5公里,需要投资500多万元,李丹心里清楚,基础设施不行,发展产业是一句空话。
去年8月,李丹多次跑县有关部门,磨破了嘴皮,磨破了鞋,终于争取到了资金500多万元。如今,硬化村道12.5公里产业路,已完成勘测、设计、调平等前期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前可完成硬化工作,5公里的人行便道早已破土动工,今年年底全面完工。
打开“富山门”
太运村穷,穷在村里没有产业。李丹常跟队员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里虽穷,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条件却得天独厚。进村之初,李丹就坚持把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围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基地(雪莲果、双孢菇)推动、订单管理、入股(土地、技术)分红、解决农户就业”等形式,做大做强庭院牧场、山羊养殖、家禽养殖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乡村旅游、雪莲果、双孢菇等特色产业,使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有1人掌握致富技能,努力增加困难群众收入。
李丹看准了庭院牧场及畜禽养殖、双孢菇种植、雪莲果基地建设、乡村旅游、退耕还林等六大项目。她带领全体工作队员、村支两委干部全心竭力投入到这六大支柱产业上,不分白天昼夜奋战在第一线上。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全村牧草种植1000亩;家禽养殖100只以上的户20户,1000只以上的2户,1万只以上的2户;山羊养殖50只以上的6户,山羊养殖100只以上的5户;发展层架式双孢菇种植3000平方米,发展雪莲果种植100亩,已发展乡村旅游家庭旅馆15户。留下“富山人”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李丹一到太运村,总是把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为达到此目的,她亲自制订完善了村党支部学习管理制度、一课三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日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制度、党员代表议事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员帮扶贫困户制度(要求每个党员至少要联系一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要求全体党员带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禁止婚丧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等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等各种规章制度,有力推进了村级班子建设,为今后留下一支“撤不走的工作队”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准扶贫一定要对症下药
扶贫,不是一句口号。当前,精准扶贫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然而“贫穷千万家,原因各不同”,农村的贫困现象比较复杂,不只是“精准”了“对象”就能解决问题。那么,精准扶贫如何做到“对症下药”?笔者在从事扶贫工作中发现,贫困人群大致分为四种类型,因此精准扶贫要针对这四类对象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针对丧失劳力型。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为残疾、重病、精神障碍、孤寡或其他原因等丧失了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很难靠自身发展脱贫。这样的人群只能是通过政府各种渠道予以保障兜底,通俗地讲就是政府把他们“养起来”。目前这项工作已经有民政、残联、卫生计生等部门在做,需要的是与精准扶贫政策整合配套,更加完善,让这类人有基本医疗(包括“大病救助”)和基本养老、住房等生活保障。
针对积极进取型。有一部分人有生产力和生产资料,也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力,积极进取。但缺乏眼光和前期资金投入,缺乏致富技能,总是在落后的传统农业中挣扎,付出不少,收获不多,甚至只有耕耘没有收获。对这种类型的人,要提供理念上的帮助,村里成立有特色的产业或专业合作社,以村为单位成立“致富能人”带头发展,互助发展,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要请有关专家和致富能手帮忙设计符合自己特色的种植业或养殖业发展项目,搞技术培训,授人以渔。政府提供部分小额无息贷款,以便前期投入。对这类人群的扶持只要得法,效果会很好;要变“授之以鱼”为“授人以渔”,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方式进行技能培训。
针对不思进取型。有一部分人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脱贫的意念,比较懒散,甚至有好逸恶劳的现象,知道自己的“贫困”政府一定会管,争低保,吃低保,还说低保的数额太少,常常说怪话,发牢骚。对这类人群需要加强教育,扶贫先扶志,让心先“脱贫”,把“志力”扶起来;同时要鼓励他们积极劳动,把低保和其他政策上的钱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发给他们,比如,他自己发展了多少生产,养了多少牲畜,开展了多少劳动就给予奖励,用激励的方式推动他们脱贫。不要直接给钱养懒汉,以免产生“破窗效应”。
治穷先治愚。有一部分人有劳动力,勤劳善良,但智商较低,主要表现在不会计划、安排、打算上,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发展生产。钱没用在刀刃上,力也没用在刀刃上。这类人不仅很难富起来,即使富了也稳不了,而且很难靠外援扶持。对这类人的扶持需要更具体,必须在村里结合实际情况想办法,由村委会统一指导和安排,委派或聘请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最好是邻居)帮忙当家作主,一户帮一户,结对帮扶,实施借脑工程和跟师学习。在能人的带动下跟随其发展产业、投入生产、增加本领,跟随其安排生活、精打细算、当家理财,逐渐改变,逐步提高。
总之,精准扶贫需要深入基层调研,摸清底子,研究对象与对策,对症下药祛“病根”。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