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8-23 来源:
近些年,有的人为了能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索性在郊区自己做起了有机种植和养殖,于是就产生了城市里的“有机农夫”,在北京就有很多这样的“有机农夫”。他们的创业并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且多数有机农场也并不能盈利。 不少人是为了亲近自然,同时提供给别人安全、绿色的食物。
“我大学毕业时曾下定决心再也不养猪了,但造化弄人,现在还是在养猪。”199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读书的丁志民到昌平猪场去做毕业论文,一待就是半年。当他坐公交回农大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人都离他两米开外。他当时很纳闷,后来才知道自己身上满是猪圈的臭味。“我也算久入鲍肆不闻其臭了,之后我就觉得做这个太没尊严了,脏,累,薪酬还低。”说起往事,丁志民一脸苦笑。
“我原来的专业是动物营养,后来又学习了人的营养,拿了高级公共营养师证书。我发现人们对自己的营养知道得太少了。这也是我下定决心办农场,搞有机农业的原因。我想提供给人们营养、安全的农产品。”就这样,丁志民和朋友在京密引水渠旁创办了占地150亩的慈心家园农场。
“这块地原来是个果园,一开始我们也没养猪,除了照顾果树外,养了两千多只鸡。我们坚持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丁志民介绍。他们开始没有研究市场,结果水果和鸡蛋都卖不出去,苹果掉了、老了之后都一车车喂鸡了。后来种的蔬菜命运相同,小部分送朋友,大部分自己消化了。
2010年,丁志民觉得种植不是自己的强项,于是又回归养殖。他们用“发酵床”来养猪,生态,环保。但由于他养的猪没有用激素、瘦肉精,出栏晚,肚子大屁股小,膘厚,猪贩子都不愿收,销路也很差。
直到2010年9月,丁志民从西藏林芝地区引来了品种优良的藏香猪,尝试系统化、集约式放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猪饲料都是玉米、麸皮、蔬菜等。丁志民介绍,从去年开始,他的市场思路逐渐清晰,一是自己培育会员,二是定点销售,三是上集市。现在他的猪肉已得到一定的认可。对于一斤七八十元的昂贵价格,他解释,消费有机食品的肯定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对成年人来讲,我的观念是少吃肉,吃好肉”。
丁志民说现在有不少人向他咨询办有机农场的事,尤其做IT、金融的比较多。他建议外行要慎入,要把握市场,不能盲目投入。毕竟有机农业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同时丁志民也希望资本能够进入这一领域,“有机农业的前景还是光明的”。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