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卫士>正文

肠道“受伤” 多是吃出来
来源: 2017-06-07
437

有人放言“宁可得癌症,也不要得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到底是个什么病?怎么会被称为“绿色癌症”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明松介绍,因为炎症性肠病并发症多,且需要终身治疗,患者常会腹痛、腹泻、血便甚至肠梗阻,不仅身体上痛苦,经济负担也非常重。原本的“罕见病”如今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果出现持续腹泻、腹痛、发热、便血等症状,要尽早检查,警惕是否患了炎症性肠病。

近年发病率不断增长

“以前此病被称为西方病,中国人是很少得的。十多年前发病率不到十万分之一,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发病率增加了几十到一百倍以上。”李明松称,“十年前,南方医院一年住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只有十几个,可是现在一年的住院病人涨到300-500人,生活条件好的东南沿海地区患者居多,广州在全国算是比较高发地区之一,发病率大概十万分之十左右。”可见,炎症性肠病患者逐步增加趋势非常明显,原本的“罕见病”如今已成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青年人发病率高,多在18岁-35岁之间,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典型症状包括:持续腹泻(稀便、水样便或大便次数增多)、腹痛、发热、便血等,但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除了消化道的症状,克罗恩病还有一些肠外表现,如眼部发红发痒、口腔溃疡、关节肿痛、皮肤损害、骨质疏松等,但有的患者则是以肠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去就诊的。

此病堪比癌症的讨厌之处还在于,即使诊断非常及时准确、治疗合理有效,病情却会反复发作,“经过有效的治疗后,患者通常会在1-2个月由活动期进入缓解期,即使是进入缓解期,患者仍然需要用药长期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得用年来计算,一般是三年左右,如果三年还不复发,才可以考虑停药。即使是有合理的维持治疗,总的趋势是病情仍然会复发,而且如果饮食等不注意,复发机会更高。”李明松说。

这是一个吃出来的病

为什么现在这个病突然增多?李明松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我们饮食结构发生了改变有关系。中国人以前的饮食以大米、蔬菜、水果为主,这个病非常少见,近年来生活改善以后,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炎症性肠病也随之高发。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炎症性肠病是吃出来的病。”

他曾经接诊过一名16岁的患病少年,身高有170厘米,却非常消瘦,别的同龄人都有六七十公斤,此少年却只有50多斤,询问之下,得知少年从几岁开始就经常吃快餐类垃圾食品,几乎每周都要吃,还爱喝可乐。

李明松提醒,家长应当尽量别让孩子吃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包括所有加工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烧烤类食品等。“现在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少年占了门诊半数以上。”他坦言,“孩子患病,会导致发育迟缓,学习受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

早期难识别易被误诊


  • 上一篇 : 燕麦小米各有长项,青稞豆类调节血糖
  • 下一篇 : 消费者选择零食日益关注健康营养
  • 相关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