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农业”发展的十大理念金句 ——刘若帆
“中医农业”发展的十大理念金句 ——刘若帆 “中医农业”一个新时代诞生的代表词,在唯一官方中医农业机构 【阅读全文】
第21届中国·金乡大蒜节暨大蒜辣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第21届中国·金乡大蒜节暨大蒜辣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锄禾网:七月的金乡,生机盎然,大蒜飘香。7月29日,由中国蔬菜流通 【阅读全文】
推动南阳中医药产业“往前一步”发展,构建产业品牌双
推动南阳中医药产业“往前一步”发展,构建产业品牌双 推动南阳中医药产业“往前一步”发展,构建产业品牌双驱动—— 【阅读全文】
经济作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作物解决方案 > 经济作物

2016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玉米

时间:2016-04-07  来源:  作者:chuhe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会同有关专家分析预测,2016年全国玉米病虫害呈偏重发生态势,东北、华北地区玉米螟、地下害虫、大斑病危害较重,黄淮海地区棉铃虫、二点委夜蛾、褐斑病、南方锈病发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区以蚜虫、叶螨、小斑病发生普遍,预计发生面积11.8亿亩次。为做好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防控目标

  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治处置率90%以上,病虫害总体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专业化防治面积达到34%以上。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与推广面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防控策略

  针对玉米不同种植区域和生育期的重点病虫害,以绿色防控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秸秆还田、种子处理、苗期害虫防治、赤眼蜂防螟和心叶末期病虫防治技术,实现农药减量、节本增效,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防控措施

  (一)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北方春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双斑萤叶甲、二代粘虫、三代粘虫、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棉铃虫、二代粘虫、二点委夜蛾、蓟马、茎腐病、南方锈病、褐斑病、小斑病。

  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重点防控玉米螟、二代粘虫、三代粘虫、纹枯病、大斑病、灰斑病。

  西北地区: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蚜虫、叶螨、双斑萤叶甲,甘肃、宁夏兼顾茎腐病和大斑病,新疆重点防控玉米螟和三点斑叶蝉。

  (二)主要病虫防治技术措施

  1.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金针虫、耕葵粉蚧等)和玉米线虫矮化病:利用噻虫嗪、吡虫啉等药剂包衣或拌种,可同时兼治苗期蓟马、蚜虫(矮花叶病传毒介体)及灰飞虱(粗缩病传毒介体)等。玉米线虫矮化病发生较重的东北春玉米区,应选用含有7%以上克百威或5%以上丙硫克百威的种衣剂二次包衣。

  2.玉米螟:秸秆还田,减少虫源基数;春玉米区于春季越冬代化蛹前15天进行白僵菌封垛,防控越冬代幼虫;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或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等药剂与甲维盐合理复配喷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其他多种害虫。

  3.玉米茎腐病:种植抗病品种。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种衣剂处理种子,同时控制丝黑穗病、根腐病等。

  4.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适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药剂防治提倡适期早用药,在玉米心叶末期(褐斑病在玉米8~10叶期),喷施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等药剂,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

  5.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发病初期可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菌核净、烯唑醇、代森锰锌等药剂防治效果更佳。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6.玉米蚜虫:点片发生和盛发初期喷施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

  7.玉米叶螨:及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消灭早期叶螨栖息场所。点片发生时,选用炔螨特、哒螨灵、噻螨酮、阿维菌素等喷雾或合理混配喷施,重点喷洒田块周边玉米植株中下部叶片背面;加入尿素水、展着剂等可起到恢复叶片、提高防效的作用。

  8.棉铃虫:产卵初期释放螟黄赤眼蜂灭卵,或卵孵化盛期喷洒苏云金杆菌(Bt)制剂、甲维盐等。

  9.二点委夜蛾:深耕冬闲田,播前灭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种沟上的覆盖物。药剂防治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可采用喷雾、毒饵诱杀和撒毒土等方式。

  注:玉米上登记的防治病虫药剂较少,部分药剂选择参考了小麦棉花等作物上的防治药剂。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秸秆还田、土壤深耕和播前灭茬技术

  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冬闲田和播前灭茬,破坏病虫适生场所、降低病虫源基数。

  (二)白僵菌封垛、诱杀成虫技术

  北方春玉米区,在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在玉米螟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对越冬代成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

  (三)种子处理技术

  杀虫剂和杀菌剂合理混配拌种,或实施种子统一包衣。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可提高防病治虫效果。

  (四)苗期害虫防治技术

  玉米苗期,根据二代粘虫、蓟马、灰飞虱、甜菜夜蛾、棉铃虫的发生情况,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喷雾防治。使用烟嘧磺隆除草剂的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发生药害。

  (五)心叶末期施药技术

  心叶末期,统一喷洒苏云金杆菌(Bt)或白僵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幼虫;根据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害虫的发生情况,混喷杀虫剂和杀菌剂(如氯虫苯甲酰胺+苯甲·嘧菌酯+噻虫嗪混合喷雾),有效控制后期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蚜虫等病虫。推广使用高秆喷雾机和无人机等新型植保机械,提升中后期防控作业能力。

  (六)赤眼蜂防螟技术

  在玉米螟产卵初期至卵盛期,每亩放蜂1.5~2万头,每亩设置3~6个释放点,分2至3次统一释放,将蜂卡或放蜂器具安放在中部叶片背面。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