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栽培技术及其常见病虫害防治
时间:2016-08-17 来源: 作者:chuhe
1.催芽
催芽是马铃薯栽培中一个防病丰产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进早熟,提高产量,在栽种过程中不会出现缺苗。同时,催芽过程中,可淘汰病烂薯,减少播种后田间病株率或缺苗断条,有利于全苗壮苗。
催芽方法:将种薯与沙分层相间放置,厚度约3-4层,并保持在20℃左右的温度和经常湿润的状态下,为了保持湿润,可以在马铃薯表面盖上用稻草编织的草席,在草席上撒上水,种薯经10天左右即可萌芽。催芽时,种薯用0.1-0.2%高锰酸钾液浸种10-15分钟或用2%硫脲浸种20分钟,均可提高催芽效果。
2.播前切块催芽切块
每公斤种薯切50块为宜。切块时,首先纵切,然后横切,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都有1--2个芽。
3.适时播种,合理栽植
春季种植,2月底到3月上旬播种,5月底到6月中旬收获,播种时实行地膜覆盖,采取行距60cm、株距25cm的方式,或行距70cm、株距20em的方式种植,每亩保持密度在4000--4500株为宜。
4.查膜放苗
旱地覆膜马铃薯在播种后25天左右就开始出苗。在苗期要及时检查地膜,如果发现有烂膜的地方,要用土重新把它压严压实。如果发现幼苗钻入地膜,要抠破地膜,及时放出幼苗。
5.查苗补种
缺苗超过30%以上的地块,可点种早熟玉米、云豆等作物,通过局部间作套种,提高田块利用效率,减少损失,增加收益。如出苗后不久即有有效降雨,也可在雨天从马铃薯正常植株基部掰下侧枝扦插,以减少缺苗。
6.浇水施肥
土豆块茎膨大需要充足的水肥供应,当块茎有核桃大小时可加大浇水追肥。土豆属于喜钾型的作物,对钾肥的需求量较大,在浇水时亩追施氮钾肥20公斤,隔10天追肥一次,连续追肥两次。当遇到连续干旱天气时要注意及时浇水,防止土壤干旱影响块茎膨大。
7.杀秧
进入生长后期、块茎膨大期结束,杀秧可使田间病虫害失去寄主,使块茎免受病原菌的感染,减少病毒量,还可以加速块茎表皮木栓化,减少破皮,提高种薯质量。杀秧的方法是把植株压倒,封严土壤裂缝,然后喷施干燥剂克无踪3000ml/h㎡。
8.收获
植株完全死亡后15d开始收获,可减少破皮和腐烂的发生。一是选择晴朗的天气和土壤干爽时进行收获,最大限度地减少块茎的破损率。二是收获要彻底、干净,避免大量薯块遗留在土壤中,机械或畜力收获应复收复捡,确保收获干净彻底。三是收获后将薯块就地晾晒2-4h,散发部分水分,使薯皮干燥,以便降低贮藏中的发病率。四是在收获、运输和预贮过程中要注意避雨,防止霉烂。五是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种薯要分别收获,单贮单放,严防混杂。六是薯块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转运次数,避免机械损伤,以减少块茎损耗和病菌侵染。
9.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
(1)蚜虫
蚜虫吸食土豆叶片的汁液,并且还极容易传播土豆病毒病,明显影响产量。可选用10%的吡虫啉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喷1次,连喷2次。
(2)蛴螬
蛴螬是影响土豆产量的一种主要地下害虫,啃咬土豆块茎,造成产量下降,商品性变差,影响种植收益。选用辛硫磷灌根,每亩地用药1~1.5公斤,于傍晚前后结合浇水灌根,可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3)晚疫病
晚疫病主要是危害马铃薯的叶、茎和薯块。
特征: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终致全株黑腐死亡。
防治措施:用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天喷1次,把这种防治工作一直进行到开花后期,共计要喷四次左右,这样就能对晚疫病的大面积扩散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4)青枯病
症状一: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
症状二:
病株稍矮缩,叶片浅绿或苍绿,下部叶片先萎蔫后全株下垂,开始早晚恢复,持续4-5天后,全株茎叶全部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叶片不凋落,叶脉褐变,茎出现褐色条纹,横剖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切面有菌液溢出。块茎染病后,轻的不明显,重的脐部呈灰褐色水浸状,切开薯块,维管束圈变褐,挤压时溢出白色粘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严重时分外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别于枯萎病。
病害防治:
①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进行水旱轮作
②选用抗青枯病品种
③择无病地育苗,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
④清除病株后,撒生石灰消毒
⑤加强栽培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喷施:植宝素7500倍液,爱多收6000倍液,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五四零六3号菌500倍液,可改变微生物群落.还可每667平方米施石灰100-150kg,调节土壤ph值
⑥药剂防治1:青枯病拮抗菌MA-7、NOE-104用法:定植时大苗浸根
⑦药剂防治2: 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农抗"401"500倍液,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400--500倍液,50%百菌通可湿性粉剂4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用法: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L,隔10天1次,连续灌2-3次。
10.马铃薯缺素症的识别及防治
缺氮
开花前显症,植株矮小,生长弱,叶片均呈淡绿色,继而发黄,严重时叶片上卷呈杯状,到生长后期,基部小叶的叶缘完全失绿而皱缩,有时呈火烧状,叶片脱落,产量低。
防治措施:早施氮肥,可用作种肥或苗期追肥。发现缺氮时,及时用叶面喷施0.2%-0.5%尿素液或含氮复合肥叶面喷施。
缺磷
早期缺磷影响根系发育和幼苗生长,缺磷时植株矮小,僵直,暗绿,叶片上卷;孕蕾至开花期缺磷,叶部皱缩,色呈深绿,严重时叶柄、小叶及叶缘朝上,不向水平展开,小叶面积缩小,色暗绿。
防治措施:缺磷田块增施有机肥并沟施过磷酸钙或磷酸二铵作基种肥。发现缺磷时,叶面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5%-1%过磷酸钙浸出液。
缺钾
病症自下而上发展,下部叶片首先出现症状,植株生长变慢,节间变短,呈丛生状;叶片的叶尖和叶缘变褐变焦枯,叶面上常出现褐色坏死斑点或斑块,小叶叶尖萎缩,叶片向下卷曲,叶脉下陷;缺钾严重时植株呈“顶枯”。
防治措施:基肥混入200千克草木灰。栽后40天施长薯肥时用草木灰150-200千克或硫酸钾10千克对水浇施。也可在收获前40-50天,喷施1%硫酸钾溶液,隔10-15天一次,连用2-3次。
缺钙
早期顶芽幼龄小叶叶缘出现淡绿色色带,后坏死致小叶皱缩或扭曲,严重时顶芽或腋芽死亡。根部易坏死,块茎小,有畸形成串小块茎,块茎的髓中有坏死斑点。
防治措施:在酸性较强的土壤中易出现缺钙现象,可撒施适量石灰补充土壤中钙素的不足或调整土壤pH值。发现缺钙时,及时叶面喷洒0.3%-0.5%氯化钙水溶液,每3-4天一次,共2-3次。
缺镁
马铃薯是对缺镁较为敏感的作物。缺镁时老叶的叶尖、叶缘及脉间褪绿,并向中心扩展,后期下部叶片变脆、增厚。
防治措施: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保持中性,必要时亦可施用石灰进行调节,避免土壤偏酸或偏碱。土壤缺镁田应沟施硫酸镁或白云石等含镁肥料。发现植株缺镁时,及时叶面喷施0.5%-1%硫酸镁溶液,每隔2天一次,喷3-4次。
缺硼
根端、茎端生长停止,严重时生长点坏死,侧芽、侧根萌发生长,枝叶丛生。叶片粗糙、皱缩、卷曲、增厚变脆、皱缩歪扭、褪绿萎蔫,叶柄及枝条增粗变短、开裂、木栓化,或出现水渍状斑点或环节状突起。块茎有褐色坏死。
防治措施:缺硼土壤每亩基施硼砂0.5千克。植株发生缺硼现象时叶面喷施0.1%硼砂溶液。
缺锌
植株生长受抑制,节间短,顶端的叶片向上直立,叶小,叶面上有灰色至古铜色的不规则斑点,叶缘向上卷曲。严重时,叶柄及茎上出现褐色斑点。
防治措施:缺锌土壤基施硫酸锌0.5-1千克。植株出现缺锌症,可叶面喷施0.5%硫酸锌溶液,每10天左右喷一次。
缺锰
症状首先在新生的小叶上出现,叶脉间失绿后呈浅绿色或黄色,严重时脉间几乎全为白色,并沿叶脉出现许多棕色小斑。最后小斑枯死、脱落,使叶面残缺不全。
防治措施:因土壤pH值过高而引起的缺锰,应多施硫酸铵等酸性肥料来降低pH值,如土壤本身缺锰,可每亩基施硫酸锰2000克。
缺铁
症状首先出现在幼叶上,缺铁叶片失绿黄白化,心叶常白化,称失绿症。初期脉间退色而叶脉仍绿,叶脉颜色深于叶肉,色界清晰,褪绿的组织向上卷曲,严重时叶片变黄,甚至变白。
防治措施:叶面喷洒0.5%-1%硫酸亚铁溶液2-3次。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