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栽培技术及其常见病虫害防治
时间:2016-08-23 来源: 作者:chuhe
1.平菇生长条件
(1)温度
各种菇都需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菌丝体和子实体对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还“喜欢”变温条件,如平菇每天若能给予10℃的温差刺激,则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大部分种菇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5℃左右。子实体发育的适温一般在15℃左右。目前已培育出低温型、高温型、广温型等优良品种,我国大江南北都可种植。
(2)湿度
多指空气相对湿度,这不仅与菌菇生长发育有直接关系,而且还影响料内水分的散发,特别是在子实体发育期间。若湿度不足定会减产,若低于60%子实体不生长,低于45%原基停止分化,甚至死亡。适宜的空气湿度为85%~93%(子实体生长期)。栽培过程中以喷雾方式加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是必需的措施。特别是后期,还往培养基中注水或浸泡培养基。均可相应增加产量。
(3)光照
平菇对光照的要求不高,菌丝体可以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子实体分化、生长时需一定的散射光,忌强光直射。但完全黑暗,子实体发育缓慢。适宜的光照可以调节温度,还可以使菇体色泽鲜艳。
(4)酸碱度
食用菌多喜微酸性环境,宜在5.5—6.5之间,但平菇较耐碱,pH值8时也可生长。而猴头菇耐酸,pH值5时也可以生长。还应注意当地水质,即其pH值。在配料时应注意创造适宜的酸碱度环境,有的加石灰或加硝酸铵等酸性肥料,一则增加钙、氮素,二则可调节培养料的pH值。为防止过酸或过碱,加一定量的石膏,可以起缓冲作用。
(5)调节空气成分
各种食用菌都离不开氧气,若氧不足菌丝生长就不良。子实体也长不好。甚至死亡。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菇体还会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栽培场所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良好的空气成分。
2. 装袋接种
(1)塑料袋规格与装料量
气温低时宜用长而宽塑料筒,装料量相对大,装料袋应以宽23厘米,长40-45厘米为宜,装干料0.7~0.8公斤。
(2)菌种量
保证菌丝纯正无杂菌,菌丝生长旺盛,菌龄不可过长,菌种量以15% ~20%。菌种量大,菌丝生长优势大,栽培容易成功。两端袋口菌种量宜大,有利菌丝生长取得表面优势,一般装袋接种采用层播,可三层培养料四层菌种。
3.发菌管理
(1)要控制温度,早春晚秋和冬季温度低,可南北两行并列为一排,每排间留50厘米走道,可堆3~5层,其他季节要单行排列,层数宜少。温度高也可井字形堆叠3~5层。
(2)控制适宜菌丝生长温度。在室内或室外畦栽与棚栽都要控制适宜温度,培养室温或畦温为15℃~20℃适宜,且宜低不宜高,料温控制20℃~25℃为好,短时间内不应超过25℃,最高不超过30℃。较低温度发菌不仅成功率高,也有利于高产。在适宜温度、湿度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经20~30天菌丝可长满培养料。
(3)培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过大,初期不超过60%,因为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大易发生杂菌,后期可相应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达60%~70%为宜。
(4)培养期间结合温、湿度情况进行通风,每天2~3次,温度高、湿度大时,应增加通风次数和延长时间,堆放数量大也应注意通风。
(5)菌丝体适宜弱光下生长,黑暗条件也可,光线强反而不利于生长。
(6)翻堆并及时检查杂菌,发现有点片状杂菌发生,应予以拣出及时进行防治。利用注射器注入消毒液或将塑料袋用剪刀(或刀片)剪一小口,用pH10以上的浓石灰水或火碱溶液涂抹,菌袋杂菌发生严重,应淘汰。
(7)培养室一定要保持环境卫生。
4.平菇常见病虫害防治
(1)高腿状平菇
发病原因:平菇形成原基向珊瑚期转化时,菇棚没有及时转入开放式通气供氧管理,所处环境通风不良,二氧化碳浓度偏离,光照强度偏弱,子实体不能正常分化,各组成部分生长比例失调造成的。
(2)水肿状平菇
发病原因:长菇阶段用水过重过频,造成菇体含有大量水分,吸水后又不能很快挥发,导致生理代谢缓慢,造成水肿平菇。
(3)萎缩状平菇
发病原因:气温过高,所种品种不适应在此温度下生长。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