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观察>正文
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
【蒋高明 】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著名的农业高等学府,其辉煌的历史是由优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组成的,许启风先生就是一位,他研发的品质能够在全国推广4000多万亩,多少篇NSC论文能够抵这样的成果?许先生针对转基因的言论是出自一名负责任的科学家的肺腑之言,中国农业的问题不是一两个什么生物技术能够解决的,而必须遵重国情、遵重生态科学、遵重农民的意愿。中国农大学子应当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立足大田,将成果写在大地上,而不要在实验室里玩文章了。培育一个好品种是需要付出很长时间乃至毕生精力的,轻松转一两个基因搞定一个品种,天下没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更有质量上的安全,这需要农业科学家认真对待。转基因的利弊问题必须要权威,要抛弃个人利益,更不能为了垄断寡头的利益,牺牲生态环境,牺牲13亿中国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利益。明天我将去中国农大拜访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她在微生物固氮领域辛勤工作了40多年,有很多骄人的成就,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其独到的见解。
许启凤:再论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
本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alvyongyan
[著名农业专家佟屏亚按语:中国农业大学许启凤教授是我国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培育的玉米杂交种农大108,遍及南北玉米产区,年最多种植面积4000多万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前曾转发《如何理性看待转基因>一文。]
转基因产品“安”、“危”问题的争论已有不短时间,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特别是主粮上该不该推广转基因品种?争论的激烈程度以及涉及面之广超乎一般想像。这不是一般的打“口水仗”,是涉及13亿人民的健康、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民族兴亡的大事。争论的一方包括广大普通群众、各行各业、部分领导、农业科技工作者甚至新闻媒体工作者。他们表示“关心”、“不解”、“担心”、“忧虑”甚至“反对”。争论的另一方是少数研究转基因技术的权威、专家、院士或政府官员,他们信誓旦旦、斩钉截铁保证“只要通过转基因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都可以放心吃”。“转基因食品就是增加一个或几个对农业有用、对人体无害的基因。食物蛋白到肚子里被胃酸降解成各种各样的氨基酸、重新组成我们身体的蛋白质,对身体没有影响。蒸煮熟了更没有必要担心,原来的蛋白质经过高温也已经变了。”因此有的院士大办转基因大米宴、转基因玉米宴,让大家品尝以证明转基因大米、玉米的无害。并顶风作案,私自推广转基因大米、玉米品种。有的院士更号召广大青年吃转基因食品,把青年当小白鼠作试验……。
事情果真这么简单吗?“基因”是生命的最根本物质,其作用之复杂、深奥,研究难度之大,犹如浩渺的宇宙空间,远未为人们所掌握。凭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检测手段断言转基因产品对人类绝对安全,未免过于轻率。为了论证转基因产品的安全,让人们放心食用,孟山都公司提出了“中心法则”和“等同原则”二条理论根据。“中心法则”是上世纪60年代遗传学界为了说明基因的作用途径提出的。内容是DNA(基因)把遗传信息转録给RNA,再由RNA编码蛋白质(酶),以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等同原则”是说“如果通过安全检测,外源基因本身表达的最终产物是安全的,被插入的那个基因被认为不会构成此外任何其它方式的威协”,“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研究证明“中心法则”阐明的基因作用途径过于简单化了。体内除了按“中心法则”编码蛋白质的途径外,还有一些不执行编码作用的小RNA(包括miRNA)。它们不编码蛋白质,却能在植物—动物间转移,在细胞中游动。它们能阻止某些基因的表达,“关闭”或“抑制”基因的作用或者“激活”某些基因的作用。这些小RNA本身很小,是短核苷酸序列,1998年就被发现,之后被广泛研究,认为是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人类疾病的诱因。由于该项发现的重要性,两位发现者在发现小RNA 8年后(2006年)就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在此基础上,南京大学张辰宇教授课题组近期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植物中的miRNA可以通过日常食物摄取的方式进入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进入人体后,通过调控某些基因的表达方式,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进而发挥生物学作用。例如有的miRNA会粘附在受体的肝脏细胞上,影响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有害胆固醇的前体)的清除。结果发表后,引起世界的极大的关注。美国《大西洋月刊》惊呼“南京大学的miRNA研究颠覆了转基因安全的神话”,“转基因食品确实具有非常真实的危险,会给人类健康带来麻烦”。因为检测转基因产品的那一套“严格的”规定,根本没有考虑miRNA。。
张教授课题组的试验是抽取了30名自愿者的血样,检测其中来自各种农作物(大米、小麦、土豆、卷心菜……等)的miRNA含量。结果显示,受试者的血液中约有30种miRNA来自常用的农作物。说明这些miRNA通过人或动物的消化系统时并未被降解、消失,而是从植物中转移到人或动物体内并能结合成特定的受体基因,调节后者的作用,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张教授的研究不是针对转基因的,更不是论证转基因的“有害”、“无害”。但研究的结果与转基因密切相关,突破了“中心法则”的框框,揭穿了“等同原则”的“虚伪”以及“外来蛋白质、DNA通过消化系统的降解……变成有用蛋白或DNA从而证明食用转基因食品绝对安全”的神话。它为我们发现了一条认识新型食物如转基因食品影响人类健康的新途径,也给现有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法提出了挑战。同时也说明广大群众对转基因食品特别是对主粮转基因的“担心”、“疑虑”、“反对”是值得重视的。而不是像某些院士,权威那样认为他们是“科学素质差”、“外行”、“愚氓”,对“转基因造谣污蔑”,“不排除出于某些目的”,“看国家拨了200亿经费研究转基因可能有些眼红”……。
更有学者把常规育种技术比作中世纪的大刀长矛,转基因技术比作飞机坦克。断言到2020年我国粮食缺口达9000万吨,依靠传统育种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这一增产目标。“中国没有资本反对转基因技术”。请问近期内,你能拿出既能增产粮食又对人民健康、生态环境安全、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品种吗?如若不能,只有引用外国的转基因专利产品这一条路了。这代表了谁的利益在说话,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我拥护农业部的表态:“研发积极,推广慎重”,“农业部未制定推广转基因的时间表。”基因工程(包括转基因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说它将要在21世纪科学研究中唱“主角”一点不为过,我们一定要下大力气研究,十年、百年,子子孙孙研究下去,以造福人类。但一项新的科学常常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甚至“有害”的一面。对于后者也要充分估计,给以足够重视,尤其像转基因,它的危害往往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多方面的。要确证它的危害性需要更为复杂的检测手段和更长的时间。因而不能轻率应用、推广,更不能轻言“安全”。为此,必须加强基础研究,摸清规律。在基础研究的同时,可以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地结合应用。例如香港中文大学大豆研究中心把野生大豆中的耐盐基因插入盐敏感的栽培大豆的根细胞中,使后者更耐盐。这些转基因大豆品种有望在广大盐碱地上获得增产。
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气候复杂多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依靠政府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广大农业战线的领导、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农民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十一连增,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应该在农业科技上(包括遗传育种、转基因技术等)有所创新,创造我们自己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新的基因专利产品,为我们的粮食增产作出贡献。总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的粮食”。这应该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许启凤,男,江苏省宜兴县人,192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学家;许启凤先生用18年的艰辛和执著选育出了“黄C”;2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培育出了优质的“农大108”,2003年2月28日,在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农大108”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成为建国后第四个获得国家一等奖的玉米新品种;2004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荣誉奖;许启凤还曾长期担任植物遗传教研组副主任、主任,北京遗传学会第一、二届秘书长和理事。主编或参与编著遗传学教材、教学参考丛书、大百科全书、科普读物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