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正文
“福建省财政厅规定,农民的良种农资补贴要打入农民的个人账户,我们村上百户农民2014年的补贴,却被打入12名村干部及2名村干部亲属的银行户头。”日前,连江县琯头镇定岐村多名村民反映此事。昨日,琯头镇、定岐村干部向解释,钱确实被打入村干部及其亲属银行账户,但这是“无奈的权宜之计”,钱没有少,目前已经取出让群众来领取。
农资补贴被“亲亲相隐”需问责兜底
通过“亲亲相隐”方式领取补贴,难以逃脱瓜田李下之嫌,而且补贴的最终发放,也是在村民及时过问催促后才着手的。假如,村民并不知道良种补贴发放与否,更没有村民主动四处打听求证并给村委施压,村委会会不会主动将补贴发放给村民呢?毕竟,补贴打到村干部及亲属的账户如此之久,却直到最近才发放,相关人员的心里是否打过“小算盘”呢?
农资良种补贴没有丢失,没有人侵吞和私藏,这无疑是值得欣慰的。然而,程序方面的瑕疵,却令人揪心和疑虑,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应该予以严厉的问责处理。假如,只要结果没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就没有责任,那么对于农村的各种补贴发放,无疑会起到负面的示范性效果。面对农村补贴这块“唐僧肉”,假如忽略了发放程序的规范和合法,难免会让某些心术不正之人“垂涎三尺”。
农资补贴“失踪”,教训要留住
现在,常有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叫苦,说基层矛盾错综复杂,工作难开展,甚至抱怨村民是“刁民”。实际上,从诸如农资补贴“失踪”这样的事不难看出,基层矛盾错综复杂,村民是“刁民”,说到底也是被一些基层干部平时不按程序办事,变通之后又不注意站稳立场,以及习惯性把亲信当成“信得过的人”,把农民当“聋民”,逼得村民对基层干部毫无信任感可言。
实际上,近年来,由于村干部不按程序办事,而镇一级政府单位认为村民作为一个自治单位,所以凡事习惯听村干部的,存在把关不严,工作不够深入细致,由此导致政策落实打折,甚至为一点小事引发官司上访事件,可谓不胜枚举。因此,通过媒体介入,纪委介入,事件也基本上真相大白,事情也很快会有一个了断。但由此引起的风波、影响,还是值得基层干部深思、反思,把教训留住。
点评
“失踪”的补贴不应是笔糊涂账
国家给农民的补偿款是给农民的救急款,在特殊情况下往往能够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所以对于村干部而言,这些补偿款应该也是他们的“良心款”,要及时分发到农民手里,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因此,对于村干部“搁置”农民补贴的做法,是否构成不履行法定职责和非法截留,必须给农民一个交待。一经查实,就要重锤落地,严惩不贷,不要让“失踪”的补贴成为糊涂账。(阳春桃)
农资补贴争议不能靠法院平息
村干部的行为是违纪违规还是涉嫌犯罪,这是村民与村干部争议的根本所在,如果检察机关不能及时介入调查清楚势必影响干群关系,让矛盾扩大化。在中央不断加大对基层干部职务犯罪打击力度的背景之下,这种农资补贴进入村干部账户的现象极其敏感,司法机关以及纪检监察部门既要及时发现并打击伤害群众利益的基层干部,也要实事求是地调查事件的真相,不能让村干部蒙受不白之冤,只有事实水落石出所有的争议才会真正平息,而不是寄托在一场行政诉讼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