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正文
霜降已过,气温持续下降,季节更迭正是疫病高发期。养殖户在为畜禽准备越冬时,要重点做好疫病防控工作,以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栏特编辑一组畜禽疫病防范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蛋鸭应提防软腿病
发病原因主要是场地潮湿、鸭舍不通风。特别是舍养蛋鸭,受阳光少,运动不足,鸭群密度过大或日粮营养不全,缺乏矿物质,尤其是钙、磷比例不当,缺乏维生素D等都易引发此病。
发病症状蛋鸭一旦发生此病,产蛋量急剧下降,精神表现沉郁,羽毛松散。两腿关节肿大,运步艰难,走路摇摆,不能站立,喜睡,身体发抖,头不能抬起,严重时常以跗关节着地或靠两翅支撑着地。因长期跗关节与两翅着地磨损发炎,两腿血行不畅变紫变冷,以致瘫痪,鸭子无法运动与觅食。若治疗不及时,其病情会恶化甚至死亡。
防治措施保持鸭舍干燥、通风,并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定期用0.01%百毒杀饮水消毒,勤换垫料,适度放牧或运动,多晒阳光、保证日粮营养物质的全面供给。在种鸭产蛋后期,适当提高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加强饲养管理,以减少刮伤、碰伤等外伤机会。操作切忌粗暴,避免大群发生应激反应。产蛋期间,公母鸭比例要适当(正常比例为1∶5)。
发现病鸭,要及时隔离治疗。每天每只肌注每毫升含维生素D500国际单位的胶性钙1~2毫升,连续治疗2~3天即可痊愈。也可按每天每只维生素B110毫克、贝壳粉0.5毫克,混于饲料中饲喂,对重症病鸭,无治疗价值的,应予以淘汰。
提前防控生猪常见病
秋冬交替季节,天气逐渐寒冷,病原微生物猖獗,加之昼夜温差较大,潮湿易对生猪造成应激,易感各种流行疫病,广大养殖户应加强猪场管理,做好生猪疾病防控。
流行疫病成因入秋后,由于白天气温持续高温,晚上气温骤降,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对生猪造成应激;或经历过高温高热,生猪免疫系统曾受高温损害,生猪免疫力下降,部分生猪仍然处于病毒排毒期,一时难以恢复健康造成隐患;或因为猪场消毒工作不到位,保健措施不当,不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导致生猪没有足够的抗病能力;由于管理不当,或养殖户对生猪需水量不了解,饮水设备不清洁,污染水源导致生猪感染疾病;或忽略了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影响,使生猪误食了霉变食料;有些自制配方饲料的养猪场没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调整饲料配方,使生猪生长阶段与营养供给不匹配导致免疫力下降。
易发生的主要猪病猪瘟、猪丹毒、蓝耳病、伪狂犬病、口蹄疫、轮状病毒、副猪嗜血、传染性胃肠炎、仔猪红痢、黄白痢、流行性腹泻、附红细胞体、弓形体、衣原体与支原体、急性风湿病等。寄生虫病主要是疥螨类、线虫类、吸虫类。
防控措施栏舍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提供充足清洁饮水。适当提高猪群营养水平,保持合适的饲养密度。切实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严格引进猪种,引种必须要有足够的隔离观察期限,并采血样检测评估健康状况后方可混群。养猪场应尽量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选购优质全价料或原材料,自配料的客户要在饲料中添加高效脱霉剂。应提高生猪免疫力,增强生猪抗病能力,可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诱导动物体产生干扰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形成。
养猪场应根据猪场规模,制定采血方案,科学评估猪群健康状况,确定疫苗免疫时机、评估免疫效果、抗体消长情况,判断生猪是否受野毒侵袭,是否在免疫空白期。做好猪群药物保健工作,如生猪呼吸道疫情严重,建议选用氟苯尼考、泰妙菌素、替米考星等进行治疗;消化道疫情严重,建议选用阿莫西林、林可霉素进行治疗;应慎用蓝耳病疫苗,注射期间要用抗应激药物饮水,如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维生素C连用3天,中间一天免苗,可选用康巴斯在栏舍内定期消毒。
巧用维生素K防鸡病
维生素K是具有叶绿醌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有维生素K1、维生素K2、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等4种形式。
维生素K是黄色晶体,熔点为52℃~54℃,通常呈油状液体或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油脂及醚等有机溶剂。所有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都较稳定,能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中只有很少损失,但对光敏感,也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在养鸡业中,巧用维生素K,可以防止以下鸡病:
一是雏鸡每日添喂维生素C100毫克,可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
二是给鸡接种疫苗时,及时补充维生素A,D,C,会增强鸡体抵抗力。
三是鸡患感冒等传染病,在常规药物中添加维生素C片,可强化药物的功能,缩短病程。
四是冬季低温光照少,鸡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可防治笼养鸡光照少所致维生素D缺乏症。
五是蛋鸡患泄泻等疾病时,每日添加维生素C300毫克,可改善卵巢代谢功能,提高产蛋率。
六是鸡舍温高于32℃时,鸡就采食减少,产蛋率下降。在34℃高温下,在蛋鸡每公斤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200毫克,产蛋率可提高8%;添加维生素C300毫克,产蛋率提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