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正文

2017年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意见
来源: 2017-02-15
318

    2016年,姜堰区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业务部门的总体安排和统一部署,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为目标,科学定位工作重点,强化关键措施,进一步推动了全区耕地质量保护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24万亩,顺利完成计划面积,节本增效3266.09万元;推广商品有机肥6000吨,应用面积1.32万亩;在蒋垛镇仲院村水蜜桃园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综合示范区,示范区面积为120亩;在沈高镇河横村建立了无线农业墒情综合监测站;通过秸秆肥料化、工业化、能源化等利用方式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16%;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评定项目48个,评定面积100.0430公顷;对重点区域和一般农区超标样点可疑农产品产区进行加密监测,同步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预警监测,共采集加密点农产品样品8个,农产品风险预警监测样品数92个;开展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工作,完成当年农业面源污染年度减排任务;协助中科院南土所、省农科院完成相关的试验示范工作;对所有监测点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检查,修复毁损的小区隔离设施;完成了肥情调查以及其他工作任务。
    2017年将继续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耕地质量等级,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7年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总体目标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125万亩次以上,提高科学施肥智能化服务水平;强化水肥一体化项目效果监测,完善技术应用体系;打造建设2个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项目区;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规范补充耕地质量评定,进一步提高全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水平。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一是巩固粮食作物、拓展蔬菜、瓜果等经济园艺作物,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不断完善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控制施肥总量、优化施肥结构、科学肥料运筹,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走绿色高产、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二是以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要服务对象,农企合作、产需对接为抓手,探索建立配方肥推广应用补贴机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统配统供统施肥料服务组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提高科学施肥水平,优先在河横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开展肥料统配统供统施社会化服务示范,使化学肥料用量在前三年用量的基础上降低10个百分点。三是及时更新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数据,应用于测土配方施肥触摸屏、掌上电脑等查询和智能化配肥供肥。在全面推进测土配方信息、施肥指导方案和科普标语上墙的基础上,扩大手机信息服务范围,方便农民了解掌握科学施肥知识,直接按方购肥施肥。四是突出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科研教学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和肥料企业联合攻关工作机制,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分区域、分品种、集成一批农机农艺配套、有机无机结合的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开展成效评估和模式总结,因地制宜加以推广。
    二、加强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
以耕地质量综合示范区项目为抓手,集成推广应用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为重点的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的综合配套技术,建成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项目区通南项目区、沈马线项目区。以物化产品补贴形式将技术推广到户到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并对培肥改土的实际效果进行跟踪调查。同时,针对不同作物进行相关的肥料试验,进一步明确不同作物的适宜用量,确保应用商品有机肥既能促进作物及果蔬的增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又能进一步培肥土壤地力,促进我区土壤地力水平逐年上升。
    三、认真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的基础工作
按照省耕地质量监测方案要求,扎实开展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在做好稻麦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蔬菜地耕地质量的监测,摸索不同种植模式蔬菜地耕地质量监测操作规程。根据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及时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提出培肥措施。对耕地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提供宏观决策依据。
    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服务引导工作
    坚持“疏”、“堵”结合,紧扣“留茬、耕翻、收集、运输、利用”等关键环节,实实在在地帮农民解决问题,引导农民改变过去“一烧了之”的传统做法,实现对秸秆的综合利用。一是秸秆早离田。倡导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办法,鼓励能人大户收购秸秆,做到收割后尽快收集离田。二是秸秆早起运。公安、交通等部门为秸秆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保证秸秆运输渠道畅通,方便企业、农民经纪人和大户收购运转秸秆。三是拓宽利用途径。采取多元利用、市场运作的办法,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重点开展秸秆还田、食用菌栽培、生产固化燃料、制生物有机肥等方面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五、完善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体系
    在蒋垛镇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布设水、肥利用率试验点及观察监测点,对水蜜桃生长周期中灌溉施肥情况、生产管理、田间配套技术、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投入产出等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在果实收获后对土壤理化性状、水蜜桃产量和品质做全面对比、分析,结合试验、示范点的观察,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技术模式和应用体系,扩大技术的适用性。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已有的喷滴灌系统,完善配套施肥系统,促进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
    六、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行动
    认真贯彻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继续开展“米袋子”工程粮食主产区和永久“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一区两带一线”风险控制区、疑似农产品土壤重金属污染区的加密监测。在摸清土壤家底的基础上,联合农业科研院所,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区修复试点、典型重金属污染农田安全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
    七、规范开展补充耕地质量评定
    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和《江苏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技术规程》要求,对新增补充耕地进行质量评定,做到“坚持依法依规不动摇、规范评定不走样、执行标准不降低、问题导向不放松”。重点把好现场勘察、采样分析、专家评审等关口,稳步推进耕地占补平衡。
    八、继续做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围绕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决策部署要求,坚持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以生产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质量安全优等化、产品品牌高端化为主线,遵循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联动,注重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强化项目支撑,着力构建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并全面完成农业面源污染年度减排任务。积极申报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并以此为助推剂,进一步促进全区生态循环农业数量、规模、成效的大提升。
    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和全省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要求,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耕地质量建设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作为土肥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土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落实工作责任,加大工作力度,把万亩综合示范区建设作为耕地质量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明确实施区域、建设目标、主推技术、时序进度、责任主体和管理主体。加强部门协作工作机制,推动耕地占补平衡、量质并举,提高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社会影响力。扎实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为提高全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上一篇 : 农技人员为示范户编写立体快速种植
  • 下一篇 : 真菌性病害的类型
  • 相关新闻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