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贵在对症下药

发表于:2016-02-26

编者按: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各地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和特点,“对症下药”,结合帮扶对象的实际,制定好扶贫计划,把扶贫工作责任抓在手上,记在心上,切实把扶贫工作目标落在实处。

坝寨乡:“红色文化”带动古寨村民脱贫

“我们要激发起村民对侗寨保护的动力和意识,提升古村品味,注重保护侗族特色、发展红色文化和茶旅一体化来带动脱贫,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发展新道路。”

去年12月23日,贵州省黎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一行轻车简从,深入“半小时经济圈”坝寨乡,逐一查看传统村落青寨村的花桥鼓楼“百里侗寨”建设情况,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高场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并检查指导工作。

“你们先说说村里的情况?青寨还有什么困难?今年传统村落有什么发展?”“村‘两委’班子要以总理批示精神为动力,以发展生产、村民脱贫致富为主要任务,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输不起的战役。”这是郑文书部长视察了青寨村“百里侗寨”建设项目进度时的耐心询问和关心叮嘱。

因雨水冲刷,距乡政府驻地20公里的高场村早已云开雾散。郑文书不顾山路颠簸,直奔高场小学附近那座红军长征时毛主席工作过的旧址,询问村“两委”脱贫致富的想法计划,对村干部们反映的、想争取“一事一议”项目建设等新农村建设问题,无不一一详细记录。

“现在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经商、务工,在家的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植茶叶、美艳朝天椒等农产品。”高场村两支两委认真汇报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思路,赢得郑部长频频赞许。

“1958年大炼钢铁时,有人打算砍掉这片含笑林,全村老人都不答应,他们喝鸡血酒发誓,要用生命保护这片树林。从那以后,爱护树木渐渐成为高场侗寨的乡规民约。”

下午四点半,郑文书在高场村67岁的老支书杨昌凡的介绍下,徒步高场大寨后龙山约有407亩的省内面积最大“含笑树”林群。回到乡政府早已灯火通明,但还在座谈会上议发展。

会上,坝寨乡党委书记袁再武同志汇报了坝寨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重点从“百里侗寨”和传统村落、生态移民搬迁、助学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汇报了坝寨乡脱贫思路。

“古村落的保护不只是建筑修缮和恢复,仅存的鼓楼、花桥、祠堂庙宇等民族建筑承载着侗民的成长记忆,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依恋感、乡土情结都是吸引城市人的因素,如何保存、如何挖掘都要充分考虑到。”袁再武说。

卫东区:党建工程带动精准扶贫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如何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实施的“双培双带双强”党建工程,让党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

卫东区程庄村在实施“双培双带双强”工程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村两委会干部和党员骨干赴山东寿光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并筹资150万元建起7座蔬菜大棚,吸收村里100名困难村民前来打工,当年每座大棚收入两万余元。试种成功后,由程献法负责帮助村民建大棚种蔬菜,目前该村已建起12座大棚,带动本村40多户村民入股,户均年收入6万余元。

“双培双带双强”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村党支部书记自己致富能力强,引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也要强。

在该区金牛山万亩石榴园,东高皇街道上徐村石榴种植高手吕金元告诉笔者:“这几年石榴丰收,多亏俺村郭书记的指导,是他带领全村靠种石榴走上了致富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