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29 来源:
“截止2014年底,我国新型肥料年产量达到3500万吨,产品推广达到9亿亩,实现粮食增产200亿公斤。产品向着高效、增值、多功能、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这是10月29日在广东清远召开的“中国特种肥料产业发展论坛”上传出的声音。
当前肥料发展出现新趋势,特别是在传统肥料行情处于低迷期,新型肥料日益受到“追捧”,并成为众多企业应对市场困局的“利器”。但是,目前新型肥料由于概念界定边界尚不清晰,导致市场中出现分类混淆、偷换概念等问题。
在广东清远举行的2015特种肥料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对新型肥料的界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释疑。“我认为,新型肥料的发展趋势,主要由市场决定。但是已经出现了高效化、专业化、专用化、简便化和多功能化的趋势。”白由路阐述说,高效化趋势是时代的一种引领。
什么是新型肥料?
“新型肥料是指肥料家族中不断出现的新成员、新类型、新品种。”白由路解释说,新型肥料概念的提出大约有20年的时间。其中有些可能被长时间视为是普通肥料或者常规肥料,有些是大约在20多年前就出现的品种,只是人们过去不太重视,所以目前对于新型肥料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
白由路认为,目前市场上很多肥料都叫新型肥料,由于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造成了一些混淆。“曾经一段时间,我们只能将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撤掉,就是因为概念太乱,在市场中引起的误解非常多。”白由路说,我们曾经一度认为,企业产品应当是什么肥料就叫什么肥料,不要用一个新型肥料的“口袋”将所有肥料不加以分类地全部装进去。但是,白由路也认为,新肥料、新品种永远是肥料创新的一个重点,从动态概念上来说,新型肥料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我国的新型肥料大致分为缓/控释肥、生物肥料、商品有机肥、多功能肥料、增效类肥料五大类。
缓控释肥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包膜尿素为主的包膜型缓释肥料,这类肥料有硫包衣和树脂包衣两种。目前,我国包膜尿素的生产量约100-200万吨。另一类是化学抑制型的缓释类肥料,该肥料是在现有氮肥中添加以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等,抑制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而达到缓释目的。目前我国将抑制型缓释肥料统称为“稳定性肥料”,我国年产量估计约100万吨实物量。我国将各缓释类肥料主要配制为含有缓释氮肥的掺混肥在市场上流通。此外,我国的脲甲醛生产厂家很多,但产品供应较少,估计在100至200万吨之间,目前国内主要生产厂家有:青岛住商、江西沪航等。
生物肥料是肥料中含有活体微生物肥料的总称。白由路指出,近十年来,生物肥料被西方认为是环保和回归生态的产品而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在我国生物肥料由于作用比较缓慢,农民使用时往往不太喜欢,有的直接往里添加养分,提高肥料的速效性,提高肥料效果的可见度。
当前微生物肥料企业总数在1500个以上,年产量1000万吨,年产值200亿元,累计应用面积超2亿亩,微生物肥料已成为新型肥料中年产量最大、应用面积最广的品种,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突破口。记者查询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网站发现,获得农业部登记证的生物菌肥品种接近2600个,其中有1300多个产品已转为正式登记。
有机肥的概念在我国使用了很长时间,我国最早主要靠有机物质提供养分,大约占到90%以上。随着我国化学肥料的发展,化学提供养分的比例在逐年提高,目前占90%以上。而有机物质提供养分的比例逐年下降,已经不到10%,可以说,有机物质提供养分的功能基本被化学类肥料所替代,有机类提供养分主要是满足改土或者说满足现代有机农业的需要。白由路说:“由于运输半径较短,目前我们不提倡有机肥料的长距离运输。”
白由路认为,对于多功能肥料首先是其本身具有直接提供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和培肥土壤的功能,也就是说其首先应当是肥料,能为植物提供养分。其次是必须具有特定的对象,例如植物或者土壤,且不能含有法律法规不准添加的物质成份。此外,功能性肥料不能以加强或改善肥效为主要功能。目前从市场上来看,能增产又具有杀虫等功效的肥料是市场所期望的肥料。
增效类肥料是指在肥料中添加一定数量的肥料添加剂,在肥料中,起到增加肥料施用效果或减少肥料损失的一类肥料,例如尿素中添加多肽、聚谷氨酸、聚天门冬氨酸、SODm、凹凸棒、腐植酸等等,增加肥料或者减少肥料损失。白由路提到产量时说,目前的具体数量还无法统计,农业登记时希望只登记肥料增效剂,同时还要能检测。
白由路总结说,我国的新型肥料具有起步晚、发展快且多路并进、全面发展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缓/控释肥料异军突起,生物肥料已经普遍被接受。但是,商品有机肥一直在争议中发展,特别是多功能肥料正在被接受。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