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09 来源:
播种机从不爱用到抢着用,一个品种带动了种植结构、生产方式和理念的变化
一个品种带来的变化能有多大?很可能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马淑萍这样评价:“‘德美亚’系列品种在我国开机收籽粒之先河,降低成本,减少损失,适应了生产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转变的需要,起到了引领作用。”
对于黑龙江来说,“德美亚”系列品种首先带来的是种植结构的变化。刘显辉说:“让原来不能种玉米的地方能种玉米,原来能种的产量更高。”北安管理局种子管理局局长宫玲介绍,自从引进“德美亚”系列品种以来,玉米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28.9万亩发展到了2015年的199万亩,产量也有了大幅提高。
除了种植结构,更重要的是种植方式和理念的转变。精密播种技术的推广就有“德美亚”系列品种的助力,一个穴里一粒种,对种子质量要求很高,如果出芽率不达标就会影响产量。而“德美亚”系列品种出芽率达到92%以上,高于国家标准。
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二农场刚开始推广播种机和精密播种的时候,农民嫌价格高,不爱用,结果试了一年后第二年抢着用。农场副场长王德仁算了一笔账:“过去人工播种一公顷需要70斤种子,现在只需要50斤左右,不仅节省种子,秋天收获的时候每亩还能多收入100元,有了效益农民自然愿意用。”
起初因为过去种小麦、大豆用的机械不适合玉米生产,赵光农场换了新的播种机。而随着玉米种植的迅速发展,农场的耕种机械“鸟枪换炮”,陆续更新换代了一遍。“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带有远红外监控和卫星导航自动定位系统的播种机,播种误差在2公分以内,植保和收获也都换了新的。”苏兴俊告诉记者。
记者在黑龙江见到的种“德美亚”的农民,几乎都是西服革履,看不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因为对他们来说,种地更多的是选择品种、操纵农机、联系卖粮等脑力劳动。
盲目选择晚熟品种得不偿失,告别越区种植,让玉米正常成熟
目前在黑龙江,玉米仍然是种植效益较高、风险较小的大田作物,尤其是近10年来玉米最低收购价不断提高,玉米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种植区域不断北扩,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越区种植。
据曹靖生介绍,品种越区分两种情况,南种北移会出现植株变高,含水量高,不能正常成熟;北种南移则会使植株变矮,长势差,减产。因为相同条件下,晚熟品种产量更高,因此农民往往倾向于选择中晚熟品种。而不考虑当地积温盲目选择晚熟品种,会使玉米达不到完全成熟,影响其品质。他举了个例子:“1999年,黑龙江省普降早霜,影响了玉米熟期,当年玉米淀粉含量只有68%,而往年则为72%。”
品质下降了,收益也会受到影响。集贤县一家合作社今年种了1000多亩晚熟品种,10月底只有七分熟,不仅产量降低,每斤的价格也比正常成熟的玉米低2~3角,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垦丰科沃施种业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伟说:“美国农场主选择玉米品种时往往会留出100℃的积温,即适宜积温比当地积温低100℃的品种,这就留出了抵御风险的余地。
曹靖生说:“由于越区种植等原因,目前黑龙江省50%左右的玉米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造成玉米品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建议适当减少玉米种植,引导玉米和大豆和理轮作,控制高寒地区的玉米种植,合理施肥,合理耕作,让玉米正常成熟。
高粱染红黄河三角洲
首届黄河三角洲高粱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暨新品种观摩会,展示了37个高粱品种,植株一般在1.5米以下。这些矮秆新品种优点十分明显:不仅抗倒伏,而且耐盐碱、耐贫瘠。可以生长在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