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3-28 来源:人民网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的上下江两村,是边远少数民族贫困村。位于大瑶山南麓、黔江河畔,至今未通等级公路,进出只能走水路或是翻大山。虽然交通极为不便,但一直以来,广西电网来宾供电局武宣供电公司的员工坚持乘船渡水、翻山越岭,为深山里的贫困群众解决用电困难,为他们送上“暖暖的供电情”。
为更好了解他们是如何开展服务的,记者日前跟随武宣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所综合服务班的抄表员进村抄表、巡线。
抄表巡线20多年,一次就要跋山涉水几十公里
一身供电衣帽,53岁的黄振芳和57岁的黄锦成背着工具包,沿着武宣县三里镇勒马码头台阶走下渡口,准备坐船去上江村。
“上来吧,要开船啦!今天又进村吗?”刚到渡口,停泊在岸边的船家和他俩熟络地聊起来。
“过年了,进去抄表,也检查下线路,顺便给村里老人带点米和油。”黄振芳一边上船一边接话。
一个小时后,船到达上江村。每次进村,他们的工具包里都装着各种工具:水性笔、抄表本、手电筒是抄表必备工具,尖嘴钳、十字起子、验电笔、电工刀、扳手、绝缘胶布、雨伞、砍柴刀都是备用工具。抄表过程中,一旦发现线路有问题或有草木长高了阻碍线路,他们就会及时处理,保证供电安全。
“城里的电表直接扫描读取数据,村里的都是机械表,只能一个个用眼读数,再记在抄表本上。”黄振芳说,回到供电所还要再花两个多小时将数据录入电脑。
“我们这里山高路远,但供电师傅们对我们却照顾有加,不管是村里用电遇到难题、还是谁家遇上烦心事,一个电话打过去,供电师傅就会想方设法赶过来。去年台风期间,我们大片塘屯的变压器被狂风吹倒,供电师傅连夜就赶过来处理。”下江村支书陈腾山动情地说。
据统计,上下江两村委下辖39个自然屯27个台区,一共1000多用户。由于村与村距离远,抄完所有村屯的电表往往要花三四天时间。“抄完一个村的表就赶回村委弄点吃的,休息一晚,第二天继续去其他村抄表。”黄振芳告诉记者,每次抄表要走三四十公里路程,全靠双腿丈量。遇到下雨天更麻烦,上江村山路难走,而下江村有些村靠河边,村与村之间只能借竹排通行,不但难行还很不安全。
谈起抄表的辛苦,黄锦成笑道:“20多年了,早已有感情了,不舍得丢这份工作,我要一直干到退休。”黄振芳接话说:“有时,我们抄完表,返程时回头望去,见灯光下还远远有村民在村头向我们挥手,我们也很感动。”
心系深山留守老人,送去服务也带去温情
在上江村,87岁的莫桂英老人早早便坐在家门口等,一见到黄振芳他们便乐呵呵说道:“我算好日子了,你们今天肯定进村,这不,又准时来了。”
黄振芳介绍,莫桂英老人的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就回家一两次。缺少陪伴的她,心里总是空空的。他们两个进村次数多,每次都会去看下老人,顺便帮老人采购日用品,慢慢地老人便把他们当成了亲人。
“不知道现在老人怎么样了,我要去看看他。”巡视完一天的线路后,晚上8点多,黄锦成朝90岁的张庆其老人家中走去。去年10月初,黄锦成进村抄表,在码头看到老人倒在地上,他立即上前将老人扶起背回家,让老人的家人送去治疗。
一进门,张庆其老人一把握住黄锦成的手连声说道:“要不是你,我都不知道怎么办,感谢你啊。”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流露出满满的感激。
“你养好身体就好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就跟我说。”看到老人恢复得不错,黄锦成终于放下心来。
晚上9点,记者离开了上下江两村委。路上,记者回头望着渐行渐远的村庄。虽然上下江两村的供电服务之路尚需行陡坡、翻高山、爬长坳,但供电员工的真情服务定能穿越所有的艰难险阻,让黔江河畔的灯火更亮、更暖。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