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为什么要进城买房
农村人为什么要进城买房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 【阅读全文】
林芝藏家奔小康迎来援藏“总参谋”
林芝藏家奔小康迎来援藏“总参谋” 孙世宏(右一)在林芝镇嘎拉村和村民交流,为村集体拓宽致富路出点 【阅读全文】
我国人口13.7亿 老龄化呈上升趋势 男女失衡略有改善
我国人口13.7亿 老龄化呈上升趋势 男女失衡略有改善 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刺绣,让云南农村妇女“在家赚钱”

时间:2016-04-2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我有200多套民族服装,都是自己缝制的。”52岁的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多依村村民刘正风是一名布依族“绣娘”,她喜欢民族刺绣,不仅为自己绣制衣服,而且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村子里的绣品远销东南亚。


    在云南的村村寨寨中,有很多心灵手巧的“绣娘”,但他们的刺绣大多数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精美的手工绣品并不为外界所知。2012年,刘正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刘正风任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同时成立了刺绣公司。为了适应市场,化妆包、纸盒、拖鞋、围巾等日用品上都有了“绣娘”们的刺绣,产品销往省外、东南亚等地。除本村农妇之外,还有来自相邻的贵州、广西等地的农妇加入,目前合作社有200多人。


    “‘绣娘’每月平均可以挣到2000多元,最多的可以挣到4000元。”刘正风说,正是这些稳定的收入,让“绣娘”们可以一边挣钱贴补家用,一边在村子里做农活儿和照顾老人小孩,不用再外出打工。一位曾经在上海打工的“绣娘”说,在外面打工,扣除住宿费和餐费,还没有在家里刺绣挣得多。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文华村,刺绣也成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从事刺绣、布扎手工业的农户占到全村人口的60%。据了解,文华村近年来相继成立多家绣花鞋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白族绣花鞋年产量10多万双,年产值达320万元。


    昭通市镇雄县花山乡大火地村的刺绣产业发展也颇具规模,年产值达300万元。该村彝、苗刺绣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在当地政府对刺绣产品进行推介展销、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下,影响越来越广,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看到这些村寨中的刺绣时,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廖力耕说:“这些少数民族绣品不单单是传统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展现,更有一些带有市场远见的刺绣产品,比如一些设计时尚的纸巾盒、床上用品等被推广,刺绣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刺绣在农村有着广大的发展空间。”云南省妇女联合会副主席郑露说。她认为,动员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刺绣,当地政府组织培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课程对民族刺绣产业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近年来,云南刺绣的发展也让一部分年轻人看到了“商机”。


    “80后”彭财帮,2013年从昆明回到老家腾冲开办公司,老家旅游资源丰富,常年游客不断,他将创业的目光瞄准刺绣产业。目前,他的公司正式成立半年来销售额达到70多万元,附近村寨有200多名“绣娘”为公司提供刺绣图案,公司根据年轻人的需求,将这些刺绣加工成实用的产品,如手提包、抱枕、旗袍等。


    “民族地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必须要摆脱贫困;摆脱贫困,必须培育壮大增收产业,做好特色产业文章。民族刺绣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既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最熟悉、最擅长,能学会、能参与、能受益的特色资源。”南省民族宗教委员会经济处副调研员郭琨说,“积极支持和发展民族刺绣产业发展,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又可以增加就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