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01 来源:
图为社工妈妈在野外教孩子们唱歌。(资料图)
有这样一群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下他们和老人或亲属生活在一起,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样的孩子在我国农村有大约6000万之多。
前不久,记者跟随“地球村”“乐和之家”的社工走进重庆乡村,见证了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点滴付出,探索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模式。
“乐和之家”的由来
“乐和,取自‘天地人和,乐在其中’之意。”项目发起人、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说,“乐和”追求的是一种社会共治、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对留守儿童,大多数人想到的是给予经济上的帮扶,但“乐和之家”更关注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相比贫困人群,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还要高一些。”廖晓义说。这个公益项目的启动,还要从汶川地震说起。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后重建是当务之急。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创始人廖晓义第一时间带着她的团队赶了过去。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这个公益组织和村民一起,不仅在废墟上共建了以生态民居为特点的生态乡村,还组织乡村留守儿童成立“娃娃团”,开展安全、环保、国学等方面的教育和活动。
2013年5月,经中央统战部批准,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重庆市光彩事业促进会与地球村开始联合实施“光彩爱心家园——乐和之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公益项目。项目侧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同时也为乡村治理探索了新路径,将原本各自为营的村民拧成一股绳。
从此,“乐和之家”就在重庆巫溪、黔江、酉阳3个区县的10个试点村扎下了根,一干就是3年。据介绍,每个村有3名驻村社工,每区县设1名督导,共计33人在试点村进行全职驻点服务。3年间,乐和社工从社会建设入手,服务了10个村的乡村儿童近3000名,留守儿童在地陪护模式初步形成,试点村留守儿童呈现健康成长态势,服务范围还延伸到留守妇女和空巢老人,达到了预期目标。
“娃娃团”让孩子们敞开心扉
在重庆市巫溪县羊桥村“乐和之家”的心愿墙上,红红绿绿的纸条上写满了内心孤独的留守孩子的心愿:我希望妈妈能够回到我身边;我希望爸爸在那边能够过得好……
乐和之家项目,改变了留守儿童,也改变了乡村的面貌。羊桥村村主任卢祖真说:“社工们到来后,孩子们从自闭的内心世界走了出来,村里人也变了样,整个村子都其乐融融起来。”
抑郁,是许多留守儿童的特征。他们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产生对外界事物的排斥心态,当然也包括排斥同龄人。但在羊桥村,你会看到这样一幕:孩子们三五成群在村里的道路上举着印有“娃娃团”的旗子捡各种垃圾。他们有说有笑,干起活来更不含糊,麻利地捡起身边的垃圾扔到随身携带的塑料袋中。
乐和之家的社工刘园说:“‘娃娃团’能把留守儿童组织起来,让他们在有组织的环境里参与环保或者娱乐活动,彼此之间也相处得更好!”同时,许多看似很小的事情,也在间接影响着村民。比如,孩子们辛苦地捡垃圾,谁还忍心随地乱扔呢?
在东溪村小学里,一件件孩子制作的手工制品、工整的楷书书法,还有墙上印着的“仁义礼智信”,都与基础设施异常简单的学校形成了反差。
“课上学语文数学,课下学手工、书法和读经。”社工们这样形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他们很乐意学这些,我们就买了一些教具,一方面充实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增强他们的素质,现在好多孩子都能把《弟子规》倒背如流。”
“爱心妈妈”弥补亲情缺失
“千明,过来!”一位村妇从孩子堆里唤来一个孩子,“看你弄的这脸,脏不脏?”她牵过孩子的手,嗔怪着带他走进洗手间。出来的时候,“千明”像变了一个人,脸上脏兮兮的灰尘不见了,玩耍中被撕扯的乱糟糟的衣服也整齐了。
这是在巫溪县思源村平常的一幕,小事中我们感受到无尽的亲情。但他们并不是母子。
妇女名叫胡兴玉,孩子叫雷千明。孩子的妈妈因不能忍受村里的贫困跑了,爸爸在外打工;在村里,奶奶是孩子的监护人。就是这样一个失亲儿童,胡兴玉为什么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呢?
这是乐和之家为留守儿童们找的“妈妈”。她们被孩子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
最初,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生活难以得到年事已高的老人们照料,同时村里有许多留守妇女,农闲时事情也不多,乐和之家的社工们就想找几个喜欢孩子的、有责任心的妇女,每人帮助照顾几个留守儿童的生活。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社工们整理出一套方案,告诉给村民。
消息一出,不少妇女愿意承担这项责任。丈夫在身边的不在身边的,只要喜欢孩子、有责任心,都愿意照顾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邻家妈妈照顾邻家孩子”的情况在村里蔚然成风,不是妈妈的“妈妈”照顾留守儿童的情景随处可见,守望相助的乡村文化又回到了人们身边。
4月30日,乐和之家在重庆关爱留守儿童的项目已经结束,社工们陆续撤出项目点。为了让留守儿童继续得到关爱,“地球村”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募集资金,支持当地妇女们针对较特殊的“失亲儿童”进行在地陪护。这需要频繁的家庭走访、密切的通讯交流,以及更加细腻的情感陪护。孩子们亲切地称这些妇女为“村工妈妈”。她们每个月有50元的补贴。但这些补助无法衡量她们的付出,更多的是对她们善良行为的一种认可。
大学生社工撤走了,但关怀留守儿童的机制留下了。
项目有期限,接力在继续
5月25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研讨会暨“光彩爱心家园——乐和之家”试点项目总结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举行。北京地球村主任廖晓义代表项目执行方作了项目结项报告解析,酉阳项目试点县政府代表、驻村社工代表、村工妈妈代表、捐赠企业代表、项目第三方评估方代表分别发言,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光彩爱心家园——乐和之家”试点项目执行的收获以及对农村留守人群服务模式的探索实践。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未成年人保护处代表也结合该项目对留守儿童问题做了阐述。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光彩会副会长谢经荣总结致辞,肯定了乐和之家试点项目摸索出来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并感谢社工3年来的努力和付出。
同一天,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将其纳入工作总体安排予以部署。
乐和模式能否以及如何长期持续下去,这关系到许多留守儿童的未来。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马庆钰教授说:“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个引导作用,下一步肯定会有很大的一个整合向前推进,因为政府已经非常重视了。"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