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6-14 来源:农民日报
为产业发展“撑把伞”
农业部百乡万户浙江调查组一行人出发前,就明确将农业金融保险作为重点调研选题之一。去年,浙江衢州市启动家庭农场综合保险试点,恰好调查组首期抵达的,便是该市下辖的常山县。4天里,调查组感受到农场主们对这项保险的“三赞”和“三盼”。
“我300多亩的农场里,有水稻、木耳、可食竹等作物,还有一片鱼塘,但除了水稻有政策性保险,其他小品种都没有对应的险种,过去光上各种保险,就得花一万多块钱,还保不全所有产品。”见到调查组,农场主江小国便倒起了“苦水”。
不过如今的江小国,有了家庭农场综合保险后,再不用为此烦恼。与针对单一产业、单一环节的政策性保险不同,该保险共分财产、人身和收入三块内容,基本涵盖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和全产业。说完,江小国话锋一转:“确实蛮实用!”
除了保险覆盖面广,较高的赔付金额,也获得了保户们的一致赞赏。在金仙家庭农场,农场主陈清明告诉调查组,去年受雨涝低温影响,水稻减产损失约20万元,按政策性保险最多赔付7000元,而家庭农场综合保险则足足赔了8万元。
农民三赞政府扶持力度大。调查组从衢州市农业局了解到,去年,首批试点在全市6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开展,所需128万元保费全由财政承担,各农场主不用承担任何费用,今年市财政还准备200万元预算继续试点。
但论数量,光常山县就有500多家家庭农场。调研中,许多未能入围试点的家庭农场主纷纷表达了“扩容”的愿望。对此,衢州已明确,今年的试点范围将扩至19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保费由市县财政和投保户共同承担,其中农户出资比例最高两成。
另外,农民还盼望分级分类缴纳保费。调查组了解到,按照设计初衷,保费按平均每户2万元缴纳,具体多少则按农场规模分级分档确定;但在实际推行中,由于基础数据信息不实不全,难以马上实行评估,加上试点期间保费全由财政买单,最后只能省略这一环节,统一保费为2万元。
农民的第三个盼望就是定损赔付更明确。参保农场主告诉调查组,在收入保险项目中,有一条“家庭农场全年收入低于上年收入70%时的损失,保险公司负责赔偿”,但到底如何确定上年和当年收入,他们都觉得心里没谱。
“衢州农业保险的探索,牢牢抓住了家庭农场这一主体,尤其是通过调研,听到了农民对保险的期盼,以及具体实践所面临的困难,将更有利于我们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研究。”调查组一致认为,作为现代农业的“保护伞”,发展农业保险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今后更应当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和解决农民实际需求,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理清扶贫“脉络”
“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能否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贫困户,寿县涧沟镇采取六种精准扶贫模式,包括特色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社保脱贫、社会帮扶等措施,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在安徽省寿县涧沟镇进行扶贫调研后这样感叹。
据悉,涧沟镇共有11个村街,5.2万人,其中3个贫困村。新一轮扶贫攻坚开展以来,已经完成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112户共4767人。计划到今年年末实现445户1210人脱贫。调研组经过实地走访、深入调查后梳理了这个乡镇的扶贫“脉络”。
在合作社中建立贫困户“园中园”带动模式是当地扶贫的一大特色。当地在山羊养殖、双孢菇基地、青毛豆基地、大棚蔬菜基地等特色产业发展中,通过采取“合作社+公司+农(贫困)户”“合作社+农(贫困)户”的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贫困户打工”带动模式。精准组织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镇政府支持提供带动服务的合作社。涧沟镇鼓励镇内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130余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合作社按照“每享受8000元资金支持必须脱贫一户”的要求,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安排贫困户在合作社挣工资学技术。镇政府投入105万元为合作社建设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更新等。
“逐户选项”帮扶模式。通过对397户贫困户种植、养殖、从事小型加工业等情况摸底调查后,镇政府筹集65万元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一一帮扶,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做到精准到户、精准帮扶,最终实现精准脱贫。
“金融扶贫”模式。当地在调查中发现,有近一半的贫困户都有生产经营的愿望和能力,但没有启动资金。开展金融扶贫,利用贷款资金来撬动脱贫难的关键点也是涧沟镇的主要扶贫措施,贫困户享受的金融扶贫是免担保、免抵押、政府贴息的优惠政策。目前为101户提供贷款,金额482万元。
“光伏扶贫”模式。涧沟镇对于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和无劳动能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的贫困户,安装一个光伏发电站(功率不同),实现村集体每年稳定收入6万元和贫困户每年稳定收入3000-4000元,资金主要由省级财政、市县级财政和贫困户各分担1/3,贫困户无力分担的可以采取贷款4000元、政府贴息、电费偿还方式。
“双包扶贫”模式。双包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涧沟镇已经向11个村街派出由镇领导班子担任的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安排了134名镇村干部、218名教师与1531个贫困户结对,建立了“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双包领导和组织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精准扶贫
5月6-25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先后深入重庆市丰都县、梁平县、石柱县和永川区等4个县(区)开展了为期20天的调研。这期间,调查组深入了解了重庆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和产业精准扶贫的具体情况,走访了17个乡镇、29个村,入户37家,召开座谈会、院坝会26次,填写调查问卷26份,参与调查的农户共计374人。
调查组深入调研了永川区和梁平县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及农村改革试点情况。在永川区,调查组实地考察了该区实行主管部门“三不变”原则,采取整合区域、整合项目、整合程序“三整合”措施,引领规划、聚众合力开展涉农建设性资金整合试验,整合发改、财政、农业、交通等15个部门的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打造三大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镇街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和“美丽永川·清洁乡村”的实践及成效。
在梁平县,县农委副主任冉愗国告诉调查组:“我们努力破解无机构、无资金、无体系、无政策依据等四大问题,着力把顶层设计理解好、把改革方案谋划好、把改革试验开展好、把改革经验提炼好,能快则快、蹄急步稳、规范有序地开展了农村改革试点工作。”
调查组重点调研了丰都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精准扶贫实施状况。调查组高度关注丰都县实施的“1+6+X”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围绕“1+6+X”为主导的特色扶贫产业体系,该县以科学的产业规划推动脱贫,结合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县、乡、村、户四级产业扶贫规划,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2个扶贫主导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1—2个增收项目。
在石柱,调查组发现该县在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方面有自己的绝招。该县通过组织开展进村入户“四调查、四找准、四问清”,精准掌握了致贫原因,切实摸清了贫困群众有什么、缺什么、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针对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政府严格按照“六个一批”办法,因户施策、量身扶贫。同时,政府还根据致贫原因提前对贫困户进行针对性扶持,确保扶在根上、帮出成效。
夯实经济基础对攻坚脱贫尤为重要。对此,调查组建议: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粮食生产结构,丰富“菜篮子”产品,坚持因地制宜;二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支持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监管体系,严格实行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和监管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积极调结构服务要跟进
5月20日下午,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来到黑龙江省肇州县新福乡国治村,同村民就种植业结构调整进行了交流。农民说,他们村的结构调整动力是市场,盼的是服务。
国治村地处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不属于“镰刀弯”地区,玉米品质好、产量高,平均亩产在800公斤左右。但今年村民经过市场分析,还是按照全县“压玉米、扩经作、增饲料”的农业结构调整总体部署,减少了玉米种植面积。用农民的话说,他们是主动调结构。
国治村有582户2442口人,耕地面积1.86万亩。去年,种植玉米1.35万亩,香瓜3300亩,大葱、大蒜、杂粮等其他作物1720亩。今年玉米种植面积压缩到1.07万亩,香瓜面积发展到4800亩,大葱、大蒜、杂粮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3080亩。
香瓜是国治村的宝贝,也是结构调整的首选品种,农民种植香瓜有较长历史。2013年,国治村注册了“庆州新福”香瓜品牌,并获得无公害食品标识认证。依托农民合作社规范完善市场管理,形成市场带动、规模经营、管理规范、支撑有力的产业发展模式,采取“村支部+农户+香瓜合作社+经纪人+客户”的运作模式,香瓜远销到大连、黑河等地。
“种香瓜是好买卖。”村民马金说,“种一亩香瓜能卖8000多元,再套种一茬大白菜,除去本钱一亩地能净剩4000多元。”马金一家4口人,种了120亩地。去年种玉米100亩、香瓜20亩,今年种玉米90亩、香瓜10亩,其他种的是杂粮。
“香瓜挣钱今年为啥还少种了?”调查组问。马金说:“村里别人种都挣钱,我们屯不行。我们屯路太差,瓜熟的时候如果赶上下雨车进不来,瓜几天就全烂了。”马金最盼望的就是能把进屯的路修好,他好多种瓜多挣钱。
应大龙是村里的种地大户,在村里种了35亩地,在齐齐哈尔还包了400亩地。去年村里村外的地种的全是玉米,今年村里的地种了5亩玉米、30亩大蒜,齐齐哈尔的400亩地全部改种绿豆。他最企盼的是收割绿豆的配套农机。
周玉生是国治村的能人,虽然只种了40亩地,但他有两台大型收割机,每年代收玉米能挣10多万元,随着玉米播种面积的减少,他开始经营香瓜种子。
听了农民的介绍,调查组认为,在积极争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的同时,还要多研究市场,不光种好还要卖好。他们建议村民向邻近的肇东市农民学习,组建协会,建立香瓜种植销售微信群,有计划地采摘,保证销路和价格。同时他们建议村民做大做强合作社,扩大销售话语权,避免局部损失对一家一户的打击。
“手拉手”创新破解融资难
“你们最头疼、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是什么?”“钱!”日前,在甘肃省陇西县云田镇安家咀村,听到农业部百乡万户调查组提出的这个问题,金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金龙开门见山: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融资难题。
对王金龙的说法,陇西县晟农农副产品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尚高云和锐锋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瑞梅也都深有同感:长期以来,以“贷款难、贷款贵”为突出特点的融资难题,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很多项目发展前景看好,但缺乏启动资金,不得不放弃。”
自从2011年陇西县被确定为甘肃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以下简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以来,陇西县委、县政府把“两权”抵押贷款工作作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破解农村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为破解难题,降低贷款风险,陇西县委、县政府联合当地银行机构开创了“联合社”和“手拉手”两种贷款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企业、合作社搭建了多元化融资平台。尚高云向调查组介绍了“联合社”担保贷款方式——昇农联合社由152个专业合作社组成,联合社对社员贷款担保,社员互保,互保小组为联合社反担保;银行发放贷款时,贷款人向联合社账号缴纳核贷金额10%的风险保证金和0.5%的管理费。通过这种双重担保方式,晟农联合社与兰州银行、甘肃银行分别开展了“惠农贷”和“富农贷”业务,目前已累计发放贷款1.3亿元。“手拉手”贷款则是甘肃银行陇西支行依托首阳镇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对集中的优势推出的——按照要求,“手拉手”贷款须由不少于4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担保联合体共担贷款风险,联保体中如有一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未能偿还,首先由联保成员缴存的保证金(贷款额的20%)代为偿还,差额部分由联保体成员共同出资偿还。截至目前,甘肃银行陇西支行共为29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5300万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购销农户140余户,走出一条“以金融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为了进一步缓解农村融资难题,调查组建议:一是针对银行难以处置农村“两权”抵押物的问题,由农业和金融机构联合建立农业生产设施及“两权”评估和交易平台,为金融机构依法处置抵押资产、化解贷款风险提供更便捷的服务;二是建立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的“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形成政府、银行、担保公司风险共担机制,降低贷款风险;三是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设置专门的金融产品,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产业“造血”斩断“穷根”
5月8日,农业部百乡万户调研组一行来到宁夏海原县。在13天的密集行程里,调研组从“苦瘠甲天下”的中南部干旱山区,到素有“塞上江南”美誉的北部黄河灌区,行程1000多公里,足迹贯穿宁夏南北、横跨黄河两岸,每到一处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与群众面对面探讨脱贫致富的方法和门路。
走进海原县史店乡徐坪村,村民冯虎成一脸满足地告诉调研组:“以前全家只有30亩旱地,日子捉襟见肘,现在靠着华润集团的‘母牛银行’赊销了两头良种母牛,自繁自育,光去年靠卖两头牛就赚了1.7万元,还上企业的牛犊后净赚了1万元。”
据海原县农牧局副局长郑海明介绍,海原县70%是回民,有养牛的传统,按照国务院扶贫工作部署,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海原县,计划投资3.85亿元定向用于海原县肉牛养殖产业,将“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扶贫,打造出了海原扶贫的“华润模式”。
华润集团养殖项目负责人张发军说,公司采用三户联保的方式,为每头牛提供6000元的3年期无息借款,加上海原政府部门补贴2000元,农户只需要拿出2000元/头的价格就可以购入基础母牛进行繁育。牛犊育肥后,公司将以高于市场价格1元/公斤的价格回购架子牛,确保农户不因市场波动产生亏损,供应给华润万家在全国的4000余家超市和香港市场。
调研组认为,海原县这种“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有效解决了短期脱贫与农户持续发展的平衡关系。同时,调研组建议,进一步推动民间资本参与扶贫攻坚,打造“企业+农户+销售+加工”的全产业链模式;强化技能培训,形成脱贫后的增收新渠道;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力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主动权。
“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这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建设之初的真实写照。“以往村里没有成型的产业,村民一直富不起来。”在柳泉乡柳泉村当了8年大学生村官的李妍薷告诉调研组,去年,一个占地30亩的现代化的养殖园区落户该村,园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形式,依托宁夏壹加壹公司的肉牛养殖模式,从牛犊到饲料、防疫,都由该公司无偿提供,对柳泉村建档立卡户实施精准扶贫。
起初,村民对这种新型养殖模式不太认可,李妍薷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为村民算账:“买一头牛要1万元左右,政府提供贷款支持,喂6个月,以1.69万元回购,除去园区养殖成本,农户每头牛能赚1500元,这比种植玉米划算多了。”目前园区共带动本村贫困户364户,实现户均增收7650元。
调研组感慨,在条件差、基础弱、困难多的情况下,红寺堡区短时间内能从昔日不毛之地,到今日绿海翻浪,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让人惊叹。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