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贫困幼儿园孩子吃不起学校餐 营养问题突出
湖南贫困幼儿园孩子吃不起学校餐 营养问题突出 (网络配图) 近日一些媒体报道,湖南湘西古丈县默戎镇万岩 【阅读全文】
哪家逻辑,何种事实?——再论“谁来种地”
哪家逻辑,何种事实?——再论“谁来种地” 正文前不久,我们在“人民食物主权论坛”发表了《中国农村没人 【阅读全文】
汪洋:加快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步伐
汪洋:加快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步伐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近日在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年轻村官扶贫记

时间:2016-06-17  来源:农民日报


 

     结对贫困户: 免费搭鸡棚作指导赊养鸡苗还包销

 

      “若没有大学生村官曾茂林免费给我搭鸡棚、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赊养鸡苗和包销售,我这个60多岁的贫困户哪能走上养鸡脱贫路哟。”近日,笔者来到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天堂村8组,贫困户段启云看着林子里放养的已经开始卖钱的土鸡,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笑容。

 

     而今年在天堂村,象段启云一样得到曾茂林扶助的贫困户有9户,曾茂林共为9户村民搭鸡棚21个,每个鸡棚耗资近1400元。

 

     今年30岁的曾茂林从泸州一所大学毕业后,就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并拥有了自己的装修队伍,逐渐走了致富之路。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2010年,面对家乡还未富起来的村民以及丰富的森林植被和红沙土壤,他将自己的装修队伍交与他人打理,自己毅然回乡创业开山种茶创业,并利用茶园自繁自养生态茶园土鸡增收,带领村民一起致富。目前,经过几年的发展,曾茂林已经让300多亩残次林变成了郁郁葱葱的优质早春茶园。而村里的6个村民在曾茂林的示范引领和支持下,走上了开山种茶立体种养之路,使全村在短短5年内就新建茶园面积达到2100多亩,这些茶园解决了村里1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问题。

 

     2015年8月,纳溪区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后,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村民,曾茂林主动与段启云等9户有养鸡愿望的村民结成对子,利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山林养殖林下土鸡。为了让他们能顺利走上土鸡养殖之路,曾茂林除了自己出资为他们搭建了鸡棚,提供技术指导外,还利用自孵的鸡苗,对9户贫困户全部实行赊养,鸡长大后由他帮着销售,不让他们出一分钱就走上养鸡脱贫路。

 

     为了确保每一户贫困户在山林中养殖的土鸡都能健康成长,曾茂林隔三差五都要到贫困户家中检查,指导他们科学喂养。曾茂林告诉笔者,这9个贫困户靠着他给搭的21个棚子,目前共养了6200多只林子土鸡,目前大的已经长到了4斤多,养殖时间已近6个月。

 

     曾茂林还告诉笔者,等这些土鸡开始上市时,他除了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在微信上促销外,还将利用自己加入的纳溪创业商会平台,邀请商会会员们前来爱心义买,让这几家贫困户养殖的生态土鸡都能卖上好价钱,全部走上循环养鸡脱贫致富的新路。

 

     爱上会峰村:从不想留到离不开

 

     2015年7月,重庆市南川区正式吹响了扶贫攻坚的号角,我以驻贫困村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下村工作,开始了我与会峰村的“浪漫恋爱史”。从不想留到离不开,我是会峰村村官,我为会峰村代言。

 

     2014年年底,我开始进入村官这一角色,对很多事情都陌生的我一切从零做起。2015年,由于工作环境的需要,我被安排在办事处的部门工作,很少下村,所以对村里面的人和事更是模糊。直到7月,为响应全国、全市扶贫号召,全区开展扶贫攻坚工作动员大会,正式吹响了号角,而我也以驻贫困村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下村工作,开始了我与会峰村的“浪漫恋爱史”。

 

     一开始去,破旧的村委会、简陋的会议室、零散的工作设备让我有点小小的失望,村里的书记、主任看出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膀说:“小王,我们村里的条件你也看到了,这段时间只有委屈一下,我们需要你的帮助,你的到来为我们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听到这句话,我充满愧疚,我的职责是村官,我的使命就是为这里的村民带来希望、光明,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工作条件,相反,艰苦的工作环境更能磨炼人的韧性,锻炼人的能力,所以这里应该是我丰富人生阅历、提升工作能力的舞台,我应该充满信心并心怀感激,去发现更好的自己。

 

     2015年的夏季,我跟随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在村里的通村公路、通社公路、山坪塘、人饮管道等基础设施修建现场穿梭,向施工群众指导规划、与出力村民沟通交流、同脱贫目标争分赛跑,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服、泥石路磨坏了我们的鞋子、疲惫写满了我们的脸庞,但我们每天仍然充满希望地下村、入户、交心,因为我知道,现在越苦,后面会越甜。

 

     在村里的硬件设施建设进入正轨后,我们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又开始寻思着让贫困户真正脱贫、长效脱贫的致富路子。最后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最好、最稳、最有保障的途径就是产业致富。

 

     会峰村位于南川区西部,距离南川城区约15公里,海拔在700~900米,气候适中,适合青菜头生长。因此,从很久以前,村里的许多家农户就种植了青菜头,再经过收割、腌制、晾晒、封存等过程,制成了香脆可口的老盐菜,每年到成品制好的时候,城里就会有许多的菜贩、市民“闻香”而来,品尝后无一不竖指称赞,所以“会峰村老盐菜”一直都小有名气。但是由于交通条件不便、零散户较多等原因,村里的老盐菜始终不能形成产业化发展。这次,扶贫攻坚行动的开展似乎为老盐菜提供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召开了几次讨论会,反复斟酌修改老盐菜产业方案后,村里决定拿出上级扶贫资金50余万元做大做强老盐菜产业:一是按照种植亩数发放种植补贴的原则,对村民实施普惠性扶贫政策,实施了登记各户盐菜种植面积、统计制表、公示、修正、再公示的透明程序,提高了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知情权和积极性,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二是成立大丘湾农业股份合作社,农户按照自己种植青菜头的面积作为入股资本成为股东,由群众代表作为法人代表,与村委会签订帮扶协议,合作社统一收购散户的老盐菜进行统一的晾晒、保存和包装,并搭载电商快车,往更广更远的地方销售。

 

     通过开辟这样的扶贫路子不仅能改善传统、简陋的制作环境,还能提高“会峰村老盐菜”的品牌价值,真正让山里的特产飞到千家万户中,同时也能让群众看得到扶贫资金用在哪里,扶贫政策实惠在哪里,扶贫后变化在哪里,让群众们真切感受到我们的用心,也让我们充分理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艰难而美好的意义。

 

     就这样,扶贫工作充实了炎热的夏天。接过夏季接力棒,去年的秋冬季节显得格外的硕果累累,宽阔平整的通村通社公路、干净卫生的人饮设施、大气整洁的便民服务中心等让原本落寞的村落焕然一新,群众脸上也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自豪地说道:“我们会峰村终于快熬出头了,这多亏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啊!”听到老百姓的一致称赞,所有的埋怨都变成了喜悦,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偶尔翻看手机里记录的扶贫岁月,很少有我的镜头,因为我认为与其在相机前展现自己,我更愿意在镜头后记录别人的故事,看他人成长,强自身翅膀。

 

     如今,会峰村已经成功脱贫,但我们肩上的责任并未卸下。脱贫路途依旧任重道远,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为老百姓争取更多的福利、谋划更长久的脱贫不返贫路子、创造更幸福美好的未来。

 

     我是会峰村村官,我为会峰村代言。

 

     重庆市南川区西城街道大学生村官王杨

 

     扶贫爱心墙为贫苦户“还愿”

 

     近日,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利津街道小李庄村的文化大院里熙熙攘攘,小李庄村“扶贫爱心墙”捐献仪式正在举行。不时有村民拿着衣物等而来,也有村民拿着衣物等满意而去。“拿走你的需要,留下你的温暖。”扶贫爱心墙上写有这样一句标语。

 

     村里人大部分务农,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不多,村里有不少贫困户。小李庄村大学生村官黄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又无计可施。

 

     4月的某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黄鑫在报纸上浏览到这样一条信息,郑州街头有了爱心墙。为何不在小李庄村建一个扶贫爱心墙?

 

     黄鑫这一想法得到村书记宋其安的支持后,她立马着手建起了小李庄村扶贫爱心墙,并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以及所在单位利津街道办事处公告栏上发布了捐献倡议书,经过多方筹备的扶贫爱心墙在小李庄村落成。这面“墙”由三部分组成,最左边为心愿墙,村里贫困户及村民可以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心愿以及需要的东西,由黄鑫定期整理,给贫困户们“还愿”。中间为招聘信息,由黄鑫定期整理利津以及东营市的适合本村村民的招聘信息并在墙上张贴,贫困户及村民选择合适职位,可自行联系或者通过黄鑫进行联系。右边为衣架,放置着募捐来的各类衣物、鞋帽。下方有一张桌子,同样放置有募捐来的日用品等。

 

      “我需要一些衣服以及电饭煲”,村里保洁员扈兆路老人在爱心墙写下如是心愿。据了解,老人儿子在一次事故中触电身亡,老伴因病常年卧床,家庭十分贫困,衣服都破旧不堪,做饭生炉子也十分不便。

 

     黄鑫立马把这个消息发布了出去,收到了来自各方爱心人士的衣物,自己也捐献了一个电饭煲,扈兆路老人拉着黄鑫的手说:“多亏了咱们小黄,又送衣服又送锅,家里省下了买衣服的费用,下地回来也能直接用电锅做饭了,小黄对俺真是比亲闺女还好!”

 

     村里的宋学孔老人,是一位退伍军人,腿上参战负伤,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伴罹患癌症去世,仅有的两个女儿都远嫁他地,家里条件十分贫困。老人在爱心墙上写下了需要冬衣及运动鞋,黄鑫发布出去以后,很快便得到响应,利津街道办事处职工王继云找出了家里的冬衣及三双运动鞋,都捐献给了宋学孔老人。

 

     同样生活艰辛的还有孙玉美老人,老伴因意外丧失劳动能力,常年需要药物维持。此外,老人还拉扯着7岁大的孙女,生活十分不易。为着孙女,老人在心愿墙上写下了需要一个书包,在爱心人士的捐赠下,领到书包的老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下我们小孙女有书包用了,太感谢村官小黄了!”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