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 推动农业信息化取得新进
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建设 推动农业信息化取得新进 7月11—12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四川、贵州调研信息 【阅读全文】
别让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智能手机
别让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智能手机 近日,笔者通过与小学教师交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沉迷智能 【阅读全文】
发挥政策性金融对供给侧改革推动作用
发挥政策性金融对供给侧改革推动作用 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农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水禽疫苗被转让1000万元的背后

时间:2016-07-16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水禽疫苗被转让1000万元的背后


  ——北京农林科学院首获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对科研创新的启示


  近日,北京科技界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兽医专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成为国内外第一个预防“鸭坦布苏病毒病”这种水禽类疫病的灭活疫苗。日前,该疫苗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一类新兽药,这也是该院首次获得一类新兽药证书,标志着该院在组织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生物技术产品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作为一个地方农业科研院所,能在科技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实属不易。而记者了解到,该疫苗从取得病毒样本到获得兽药证书历时仅5年半,相比业内一般6-8年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时间和速度优势,这有力印证了近两年北京农林科学院在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上取得显著进展。


  突发新疫情——


  鸭业发展蒙受损失疫苗研制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鸭产业快速发展。据资料报道,我国鸭存栏数量达到了40亿只,产值约1450亿元,形成了鸭苗、鸭肉、鸭蛋、鸭绒等产业链,成为我国畜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而在2010年春季,一种以蛋鸭、种鸭产蛋骤然大幅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以出血性卵巢炎为主要病变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疫情开始爆发于我国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并以极快的速度向北方扩散,波及江苏、山东、河北和北京等主要蛋鸭养殖区。


  “在疾病诊断和流行初期,行业内将此病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和‘鸭黄病毒病’等,2011年首届水禽疫病防控研讨会将该病统一命名为‘鸭坦布苏病毒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疫病研究室主任刘月焕研究员告诉记者。


  据介绍,这种新发和突发传染病对北京鸭、樱桃谷鸭、金定鸭、麻鸭和康贝尔鸭等均有影响。疫情的扩散也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损失,据专家统计,疫情暴发一年多的时间就造成约1.2亿只蛋鸭和1500万只肉鸭发病,令一些养鸭企业和养殖户十分痛心。


  “每天都有鸭子染病死亡,我们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北京首农集团下属的北京金星鸭业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疫情对企业的鸭产业链条带来了断裂的威胁。


  疫情流行期间造成的种蛋荒和雏鸭荒,也给消费者带来了食品安全的隐患。2011年,有媒体曝光了北京市场上出现的北京烤鸭以次充好的现象,引发了社会极大关注。


  企业和养殖户的焦虑加上消费者的忧虑,让北京鸭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为了保护北京鸭产业的健康发展,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提出要在疫情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尽快研究防治技术。作为院里的禽病专家,刘月焕“挂帅”组建研究团队,并与瑞普(保定)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联合攻关,开始了疫苗研制的艰难征途。


  攻关疫苗研发——


  实验积累一丝不苟院企合作大显身手


  在刘月焕的办公室,他拿起一本厚达600多页的材料,捧在手里像宝贝一样,轻轻地边翻页边对记者认真讲解。


  这些材料都是“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档案”,而像这样的“档案”堆满了办公室的两个铁皮柜。


  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病鸭的组织学病变,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提取分离出的极小病毒,再到装满一小瓶的疫苗液体,5年多的时间里,这些厚厚的“档案”记载和见证了刘月焕的研究团队攻关克难的历程。据介绍,团队的研究工作经历了两个阶段:2010年10月到2012年7月为疫苗试制研究阶段,2012年8月到2016年5月是疫苗的注册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细致和繁琐的工作。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一种水禽类新发病,国内外没有相关文献可参考,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找到解决办法?刘月焕告诉记者,实验的积累和积淀是首要的,“长期的一线实践是源头活水”。


  在刘月焕的实验室,占据两面墙的铁皮柜里摆满了装有动物标本的玻璃瓶。“为制定疫苗效力评价方法和标准,我们反复利用实验动物感染模型,通过约3100只不同品种和用途鸭的试验数据,先后建立了病毒分离法、产蛋鸭卵巢病理检查法和抗体效价测定的血清学方法。”从他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是一丝不苟、极富耐心的科研精神。


  2012年9月27日,灭活疫苗获得农业部临床试验批件。2016年5月5日,农业部批准该疫苗兽药产品为国家一类新兽药,据了解,根据农业部公布的《兽用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注册资料要求》,达到一类新制品注册的标准是“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品”。5月19日,农业部对疫苗的试行规程、质量标准、说明书和标签进行了公告。


  而无论是疫苗的研发还是注册,“没有企业的合作和团队精神,不可能在短期内将疫苗贡献给养鸭业。”刘月焕坦率地说。据介绍,项目先后有5个生物制品企业、10多个养鸭企业,共计200多人参与。


  与企业合作是一种双赢的选择。由于企业看重疫苗的安全性、实用性和低成本,这就促使科研人员在疫苗研发技术上寻求创新。为此,刘月焕及其团队研究出了易于疫苗生产企业应用的抗原纯化工艺,并基于数据研制成了安全、有效、副反应低的“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


  据刘月焕介绍,该灭活疫苗研究在理论上、产品上和疫苗效力检验方法上都取得了创新,团队还就疫苗、疫苗生产工艺和疫苗效力检验方法先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已有6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疫苗产业化背后——


  科研服务经济发展成果转化专家获利


  日前,“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成果及相关的6项专利技术以1000万元转让给了两家生物制品企业。预计今年8月,该灭活疫苗就将出现在兽药市场上,通过产业化为保障我国养鸭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关键的技术支撑作用。


  从科研成果“华丽转身”变成市场商品,这是许多科研人员的梦想,从这一点来看,刘月焕是幸运的。而在他看来,这种幸运源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


  近几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根本价值导向,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大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着力打造“创新创造、科技服务”品牌,努力建设现代科研院所。


  在院党委书记高华看来,加快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必须“打破束缚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牢牢树立科研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成果转化为‘王’的价值导向,彻底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为推进科研创新改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加强资源整合、协作攻关。“近两年,我们以强化创新联合体地位为着力点,鼓励该院有实力的研究所与市场主体企业深度联合,成为利益共同体,成为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科研转化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高华告诉记者。在他看来,“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研究就是通过院研究所与多方企业合作,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的典型。


  为推进科研创新改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还积极完善成果分类评价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牢固树立‘专家为本,成果为王’的理念,凸显科研人员在全院事业发展中主体地位。为此,院里出台了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相关制度安排,给科技人员插上奋斗的翅膀,让科技人员科技成果惠及社会、国家,同时,得到社会尊重和自身的回报。”院长李成贵说。


  “我们已出台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政策,核心意图也是使科技人员有名有利,让科研方向更明确,真正实现让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李成贵告诉记者。


  据院科技转化与推广处处长秦向阳介绍,按照今年新出台的科研成果转化奖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或股权的奖励提高至70%,主要用于奖励科技成果完成和转化作出贡献人员,其余15%用于所(中心)研发基金,另外15%用于院奖励、研发基金或相关支出。


  “我们正在研究有关科技服务的奖励办法,解决科研人员物化成果外的非实物技术服务奖励,比如技术指导、规划等,让专家明明白白获益、踏踏实实地服务。”秦向阳告诉记者。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