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秋:心中那一轮圆月
文化中秋:心中那一轮圆月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民间传统节日渐被淡化,然而 【阅读全文】
坚定信心 继往开来 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更加全面深入
坚定信心 继往开来 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更加全面深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当地时间7日上午在老挝万象国家会议 【阅读全文】
秋季最宜吃10种水果 清肠润肺抗氧化
秋季最宜吃10种水果 清肠润肺抗氧化 秋季是养生的季节,也是各种粮食、瓜果、蔬菜成熟的季节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文化中秋:心中那一轮圆月

时间:2016-09-09  来源:农民日报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民间传统节日渐被淡化,然而,中秋节却因其独有的品味深印在人们心中,城市乡村年年盼月圆。那些远离家园的游子,每到此时,就会借月寄情:成功者要与亲人分享喜悦,落寞者也期望从远方的亲人那里寻求慰藉。中秋,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遗传基因,越发彰显其对于国人心灵的安抚意义。今年中秋节将至,让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心中那一轮圆月。——编者

 

     释放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又叫仲秋、月夕,是华夏民族岁时节日系统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民俗节日。中秋节应该与人们的现代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释放出浓浓的中国气派、中华韵味。

 

     中秋节折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变迁

 

     月到中秋分外明。丙申年的中秋节正向我们走来。坊间有关传统节日氛围“浓”还是“淡”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许多人感觉中秋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味道在变淡,气氛在变淡。议论中秋节日气氛的“浓”还是“淡”,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笔者以为,花好月圆的中秋节好比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平台,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变迁的折射,也是人作为主体对于节日文化的感受。节“浓”节“淡”,既连接着人们对于对中秋节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关乎社会生活的物质生活水平。如果仅仅把中秋节理解为一个吃喝游乐的“月饼节”,或是国家的法定假日,放假休闲,放松身心,如此,则抽取了中秋节的灵魂,味道不淡才是怪事!与此相联系的是对于中秋节日物质性的思考。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质极度匮乏,生活非常单调,人们准备过节,忙忙碌碌,好像很热闹,气氛也浓烈。如今,生活的色彩多了,追逐的目标多了,甜腻腻的月饼也吃厌了,于是,主观感受上,好像中秋节的气氛淡了,味道也淡了。

 

     其实,作为社会成员需要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体会中国人过中秋节的快乐与价值。这种快乐与价值绝不止于它的物质性,而在于中秋节从本质上的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我们民族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走来,各种各样的祭祀,充分体现在四时八节中,人们需要表达感念上苍(或叫神灵,或叫大自然)的恩赐,需要向天地祖先致敬,传统节日与这种祭祀紧密相连。太阳和月亮就是华夏先民最崇拜的自然神之一。

 

     中秋节,是“祭月节”,也是“团圆节”

 

     中秋节最核心的起源要素,是从上古时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变而来的敬月习俗,以及流传几千年的祭月之风,它实际上是华夏民族的“祭月之节”。这个节日保存着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学思考,蕴含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周礼》中即有“中秋献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说法,但那时的“中秋”只是单纯的月令时间,并无节日之意。中秋成为节日,是唐宋以后的事。嫦娥奔月、金蟾玉兔、吴刚折桂的美好传说,还有月饼起源与元末起义之事等等,无一不是附着在中秋节上面的美丽传说,这些美好传说与故事,又进一步丰富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唐代文人八月十五赏月吟诗的风气,该是多么优雅的活动啊,天上的一轮明月逐渐披上了人情的薄纱。宋代文人中秋赏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也为民间富户、土豪所效仿。到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节日。但宋代山河破碎,外敌侵扰,中秋的节义有了更不一般的内涵,中秋的圆月弥足珍贵,“团圆”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出来,“祭月”与“团圆”,才使中秋节的习俗内涵变得完整而更富意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祭月情感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团圆期盼合二为一,奠定了中秋节日文化的基本内涵。中秋节,是“祭月节”,也是“团圆节”。

 

     让传统中秋节日参与到当代生活之中

 

     而今,不少人忽视了华夏儿女的月神信仰,忽视了中秋节的团圆价值,精美的天价月饼,炫目的中秋华彩,黯淡了真正的月光。如果仅仅把中秋节变成“月饼节”,“聚会节”,丢掉了节日的灵魂,那会是很没劲的,其中的中国气派、中华韵味、华夏历史、民族范儿就无从体现,也无从谈起。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在人们心中产生情感共鸣,中秋节应该与人们的现代生活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的方式。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秋节,更要从程式的过节方式中解放出来,让传统中秋节日真正参与到我们的当代生活之中。围绕“祭月”与“团圆”的主题,可以创意出许多新的过节方式,或亲友聚会,或出门购物,或外出旅游,充分享受生活之精彩、感受生命之深沉,以特别放松的心情,悠闲而充实地过好这个节日,赋予中秋节新的内涵,使古老的中秋节释放出巨大的光彩。

 

     文人笔下的中秋:玉带清辉风骚传

 

     文学是最古老的传情方式之一,中秋在传统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意象,这些描述常常成为最能打动人心的篇章。

 

     早在汉魏时期,《古诗十九首》中之七《明月皎夜光》就有中秋夜怀人的感伤。而后,在唐诗之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脍炙人口,短短四句诗,让多少游子魂牵梦绕。而同为李白所作的《月下独酌》,又全然另一番味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也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对联是汉语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种类,中秋赏月时它又常成为取乐娱情的简便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中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咏月名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重庆巫峡上的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写巫山秀色的下联相对,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得月楼之联,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简单道理。

 

      “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台湾阿里山古月亭,全联对仗既工且含无穷韵味。“弄”、“窥”两字深得“推敲”之神。

 

     中秋团圆: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中秋望月,阖家团圆。”中秋节浓缩了中华几千年团圆文化,它以独特的血亲团圆为基础,将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于儒家“团圆文化”之中,造就了东方式的强大的“思亲”、“思乡”文化流。

 

     在中秋夜晚,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的、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圆。要恢复已中断百年的千年文脉,当务之急是营造家庭团圆的法定节日环境;在民间营造“中秋望月,阖家团圆”的祥和文化;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和市场运作的手段,创造出满足人们血亲相思的产品和象征团圆的特色服务,孕育出强大的团圆经济载体,唤醒民众对血缘相亲的自觉意识。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