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与阿里合作发展农业电商首批推十个试点省
农业部与阿里合作发展农业电商首批推十个试点省 农业部为何选中阿里合作?沉淀挖掘农业大数据,是发展智 【阅读全文】
要高产,不以高产论英雄
要高产,不以高产论英雄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 【阅读全文】
吹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号角
吹响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号角 初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申航智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科技小院”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效

时间:2016-09-14  来源:



  记者今日从中国农业大学获悉,国际顶级刊物《自然》8日发表研究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这一成果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4名研究人员经过8年合作研究完成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副教授和入住曲周科技小院的第一位研究生曹国鑫为共同第一作者,张福锁教授为通讯作者。


  记者了解到,受知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服务支撑不够、土地产权制约、抗风险能力差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农户的生产力和农民收益,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全球小农户生产转型的最大难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长期扎根基层、在农村建立科技小院,与农民共同剖析增产增效的限制因素,创新集成适合当地条件的增产增效技术。


  以科技小院为平台,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整合科研机构、政府和市场多方力量和资源,探索提升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和大面积实现区域增产增效的技术途径和组织模式。创新的科技小院模式不仅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我国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以小农户为主的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广泛的借鉴作用。


  河北曲周曾是有名的盐碱滩,经过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努力实现了粮食自给,但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实现绿色增产和农民增收,仍面临巨大挑战。在与曲周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发现,农户的作物产量和氮肥生产效率分别仅达到高产高效试验基地的63%和57%。然而,在科技小院入住五年之后,曲周农民知识水平大幅提高,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2009年的17.9%提高到了53.5%。2009至2014年,全县粮食单产实现了试验基地产量水平的79.6%,全县粮食总产增长了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了79%,曲周一跃而成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曲周的这一转变就是依托科技小院应用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理论和技术实现的。通过产量差分析、农户参与式技术创新、农户组织模式创新与技术扩散途径创新等手段,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系统破解了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关键限制因素,集成创新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增产增效技术,找到了农户大面积应用技术的有效途径。


  考虑到绝大部分农户受教育程度低、对技术理解不够、接受能力差制约了技术的大面积应用,科技小院还建立了“提升农户兴趣-强化信息传播-建立农户信任-实时决策咨询”的新型技术扩散途径,逐步破解了传统技术扩散方式中农户不感兴趣、看不到、看不懂、记不住、不能用的关键瓶颈。


  例如,科技小院的师生们通过在村里开展舞蹈、识字班等文化活动培育与农户的信任度,大量示范和竞赛激发农户兴趣,在村头建立科技长廊、在农户家里发放科技日历解决农民看不到技术信息的问题,大范围培训解决农户看不懂的问题,以及通过实时咨询解决农户记不住的问题。


  论文发表当日,《自然》杂志配发的评论文章说,“科技小院让国际学术界开始思考在农业生产一线讨论产量差真正意味着什么?科技小院团队在农业生产一线中诠释了产量差的真正内涵。”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维托塞克和美森认为,科技小院模式非常重要,提供了农民与科学家交流、农民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的平台。《自然》杂志审稿人、国际小农户可持续发展研究专家吉勒评价说,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关于大面积推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典型成功案例,是全球提高粮食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


  据悉,自2009年在河北曲周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以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以全国养分资源管理协作网为依托,已在全国21个省市建立了81个科技小院,先后有3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研究生进驻科技小院,探索不同区域、不同优势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条件下农业转型的技术、应用模式和区域大面积实现的途径,取得了丰硕成果。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