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下发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农民不用种地也有钱挣
农业部下发耕地轮作休耕制度 农民不用种地也有钱挣 11月17日,农业部在贵州省召开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 【阅读全文】
农业部:全国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农业部:全国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记者今天从农业部在浙江湖州召开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 【阅读全文】
十年前借款15万搞养殖失败,如今面临7万利息及罚款
十年前借款15万搞养殖失败,如今面临7万利息及罚款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近年来,法院审理的金融纠纷案件持 【阅读全文】
聚焦三农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聚焦三农

踢好城镇化的临门一脚

时间:2016-11-22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11月9日,立冬后的广东佛山暑气尽消、气温骤降。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半月岛湿地公园内,依然有羽毛球爱好者挥拍鏖战。远处,东平水道上船只从奇龙大桥刚刚合龙的高大身躯下穿梭而过;近处,婆娑树影投射在平坦干净的林间小路上,背后一栋栋楼宇正在拔节长高。

 

  置身这幅图景中,奇槎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周浩永告诉记者,就在3年前,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是属于村集体的一片荒凉河滩地,而今已是禅城东部现代商务城的一张生态名片。“沧海桑田只在一瞬之间。”心生感叹同时,周浩永也满怀欣慰。虽然村里土地成了新区的嫁衣,但公共服务送到家门口,还有丰厚的市场化补偿资金,他觉得,“算算这笔账,村里不亏。”

 

  近年来,伴随城市扩张、产业转型进程加快,在佛山,越来越多村庄由远郊村变成近郊村,由近郊村变成城中村。如何踢好城镇化关键的临门一脚,让“近城”者“进城”?当地政府坚持增量思路和多赢理念,变将农村简单“拉”进城、“放”进城为主动“请”进城、“融”进城,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同城化为鲜明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全征地+零上访”,如何做到?

 

  眼下的奇槎村距离完全意义上的城镇化其实只有一步之遥。“不多不少,正好1平方公里。”周浩永描述着奇槎村曾经的“版图”。不过,两年前,经历一场剧烈“瘦身”之后,奇槎村土地从1500亩陡然缩小,只剩下分布于魁奇东路两侧的400多亩宅基地。

 

  其实,当魁奇路这条佛山市区主干道从村庄西侧延伸而来,便已经为奇槎村“入城”落下了最具分量的压盘一子;而当环城公路的同心圆越画越大,最终将奇槎村完全揽入怀中的时候,很多村民对于戴上“无地村”的帽子,也便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只不过,当这一天果真来临,跨过城镇化门槛的转型阵痛却并未发作。“涉及土地这么多,涉及利益这么大,竟然没有出现一起村民上访事件。”禅城区委农办农村改革科科长蔡献辉至今仍啧啧称奇。

 

  “小康村+文化范”,如何打造?

 

  如果说魁奇路东延线将位于禅城区东南一隅的奇槎村送上了城镇化快车道,那么在禅城区最西侧,南庄镇紫南村的“进城之旅”同样与一条路相关。季华西路穿村而过,直达西江码头。只不过,相对于奇槎村,紫南村的城镇化故事情节更为曲折。

 

  2016年初夏,紫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柱升从北京捧回了“中国十佳小康村”的金色牌匾。作为佛山“三农”领域为数不多的国字号荣誉,紫南村一时间引发了当地舆论的不小轰动。不过,很多人不会想到,就在9年之前,紫南村还是当地有名的问题村。“‘三脏’‘四乱’‘五差’……”潘柱升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2007年,紫南村经济总量只有946万元,人均股份分红为822元,而2015年,这两个关键指标分别达到了8000万元和9500元。

 

  作为当地数一数二的经济能人,当潘柱升的名字被与村庄“当家人”的角色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时候,紫南村转型的临界点才真正到来。而对于这个拥有6000多人口土地的大村来说,正是因为完成了“由乱转治”的治理方式和利益格局之变,“自乡入城”的发展模式与经济形态之变不仅没有产生“新紫南”的“分娩剧痛”,反而挖掘出了一个乡村肌体更为磅礴的产业潜能与文化底蕴。

 

  与被完全嵌入到新城区的奇槎村不同,作为最为重要的发展资本,近9000亩农地仍然被紫南村紧紧攥在手中。而在潘柱升的“乡村经济学”里,城镇化脚步越是迫近,选择用地方式越要有宽阔视野和长远眼光。基于此,紫南村一下子关闭了25家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企业,与传统物业经济模式果断“断奶”,将筹码更多压在了商贸、餐饮等第三产业上,而这与周边城区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迅速接榫。“我们有禅城最大的海产批发市场、佛山最大的水暖卫浴城。”潘柱升说,村里餐饮企业76家,总数占全镇三分之一,品牌餐饮更是占到六成,“现在紫南村土地年租金每亩要5万元。”

 

  “不怕没钱没楼,就怕没有紫南户口。”这句顺口溜成为对“幸福紫南”最为形象的定义。用潘柱升的话说,紫南的股份分红数额在南庄镇不是最高的,但村民幸福感却是最强的。这种幸福感不仅来自铺设在村庄下面的全区第一个雨污分流管网和曾令许多市民羡慕的村级立体停车场,更来自“仁善”文化在紫南村的复兴。

 

  历经8年高速发展,紫南村还缺少什么?村民过上城市生活,紫南村不能丢掉什么?在潘柱升看来,两个问题拥有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文化。

 

  仅在2016年,被播撒在紫南的文化种子便一颗接一颗。“孔子诞辰日”这天,村里2000多男女老少身着汉服在占地5000平方米的紫南文化广场齐诵《紫南赋》,浩大声势引来周边众多市民前来围观;4月29日,紫南书院慈善基金会成立,首期募集资金3900多万元;6月,以“新24孝”为主题的文化长廊落成竣工,蜿蜒3公里这条文脉成为紫南新景;重阳节,“十大长寿老人”和“十大孝子”揭晓仪式如期举行,“千叟宴”上更是乐享天伦的一派祥和。“明年,还要建设一座村博物馆。”潘柱升说,进了城,紫南人的根不能丢。

 

  而在周浩永看来,除了步步紧逼的城镇化浪潮,真正让奇槎村民为城区扩张主动亮起绿灯的,是集体经济转型的大势所趋和市场化补偿机制的红利释放。

 

  和珠三角许多村庄类似,长期以来,为奇槎村集体经济驾辕的支柱产业是物业出租。不锈钢加工销售企业扎堆,在为奇槎村带来租金收益的同时,忍受噪声、烟尘与修补时常被重型货车轧坏的村道,也成为村民必须做出的“牺牲”。随着城市的生长,土地租金水涨船高,货车限行范围扩大,传统产业走向下坡,奇槎村集体收入增长后劲乏力。而今,在奇槎村土地上崛起的新城里,小企业小作坊正在“腾笼”,“换”来的是创意中心、金融大厦、高档楼盘和休闲公园的只只“金鸟”。

 

  经营性土地没了,奇槎村集体经济是否只能坐吃山空,面向村民的股份分红是否最终会被烧干?在佛山,市场化征地补偿机制的日臻成熟,正在为这样的问题提供着答案。一笔足够丰厚的征地补偿资金,足以让奇槎村民的生活“衣食无虞”;一张不断延伸的公共服务网络,更会让奇槎村民的日子“锦上添花”。“征地补偿款80%向村民分配,20%留作村集体公用经费。”周浩永告诉记者,这样不仅能够保障村集体正常运转,仅是征地款产生的银行利息,便能够让村民股份分红相比之前实现翻番,“以前平均每年每人1.3万元,最高的时候也不过1.5万元,现在能够达到3万元。”正因如此,奇槎村征地补偿方案获得了85%村民赞成而高票通过。

 

  除了土地换来真金白银,伴随城市开发的边线前移,奇槎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免单”机会。“村里自来水网络与市政供水网络的全面对接已经进入规划设计阶段,全部由政府投资。”周浩永说,工程建成之后,无论是饮水安全,还是水网质量,“都比原来自己搞要强得多。”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