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农村青年婚恋:农村剩男脱贫才能脱单
代表委员关注农村青年婚恋:农村剩男脱贫才能脱单 “不少农村孩子,就是因为住在山上,交通不便,所以找媳妇困 【阅读全文】
315特别报道:两会关注“舌尖上的安全”问题
315特别报道:两会关注“舌尖上的安全”问题 恰逢“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产品、服务的质量安全成为两 【阅读全文】
郭社荣代表:农业面源污染,不治理不行了
郭社荣代表:农业面源污染,不治理不行了 “一方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排放,农产品产地 【阅读全文】
市场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市场快报

马铃薯的春天来了

时间:2016-03-21  来源:农民日报


 

     编者按:主食开发,让不起眼的土豆“火”了一把。为什么选马铃薯?因为它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点,适应范围广,增产空间大。而且和小麦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相比,水肥等资源利用率更高,有利于形成绿色种植新格局,推动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又是一年春播时,当主食种的马铃薯在种植技术和品种选择上会有什么不同?不同生态区域应该怎么种?农民种植意愿如何?

 

      “镰刀弯”调结构玉米土豆

 

     2月初,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指出马铃薯作为适应性广的作物和市场潜力大的产品,是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特别是“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理想的替代作物之一。

 

     马铃薯取代玉米,消费需求怎么拓展,栽培技术能否跟得上,适宜主食开发的品种有哪些?日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参加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举办的马铃薯产业开发高层研讨暨成果发布会,一探究竟。

 

     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琳琅满目的马铃薯主食产品、系统配套的良种良法,“以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新理念……马铃薯产业链在迅速发展起来。

 

     以小康社会主食文化引领马铃薯产业开发,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这一主题有深刻的内涵和时代背景,紧盯的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的新境界。”

 

     吃也要奔小康

 

     从古代的“五谷丰登”,到现在的“三大主粮”,随着品质、绿色、个性等多元需求的兴起,迎来了“大粮食、大食物”的小康社会主食文化新观念。

 

     马铃薯有啥特殊本领“打头炮”呢?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小虎介绍:“1个二两大小的马铃薯,维生素C含量相当于7个普通大小的苹果或1.5个西红柿;其钾含量相当于2根香蕉;其磷含量相当于3根胡萝卜。”

 

     因为产量高、营养丰富,马铃薯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更可以吃出健康。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教授马冠生说:“中医认为马铃薯有和胃、健脾、益气的功效;含有丰富的钾、泛酸,有利于高血压的防控;含有多酚化合物,具有抗癌、控制血糖等作用;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

 

     为了尽快满足不同的需求,马铃薯主食开发的创新速度很快。在会场外的展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马铃薯产品,不仅有馒头、面条、米粉、锅盔,还有豆沙酥、椰奶酥、面包、蛋糕等许多花样,人们争相品尝,也有参会者向工作人员咨询可以去哪购买。据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与北京海乐达食品公司合作,生产出的马铃薯馒头已在京津冀600家超市销售。

 

     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多样、居民消费习惯差异等特点,农业部将按照“一个主中心、七个次中心”的整体布局,巩固提升北京主中心,加力推进哈尔滨市、上海市、成都市、西安市等七大区域分中心,梯次推进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马铃薯主食开发。

 

     种有科学技术

 

      “镰刀弯”地区环境脆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改种马铃薯有没有保障,哪些地区可以改种,哪些栽培技术符合科学绿色要求?

 

     早在2013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就联合河北、广西、甘肃、新疆等省农科院协同攻关,成立了国家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组,对关键技术体系进行研究与示范,马铃薯配套生产技术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项目组在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了5个试验示范基地。”王小虎说,北方一季作区基地在河北张家口、甘肃定西,中原二季作区基地在河北衡水,南方冬作区基地在广西武鸣,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基地在云南曲靖。

 

     通过试验示范,项目组研究出了适宜马铃薯栽培的全国通用技术以及适宜不同生态区域的特需技术。王小虎说:“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双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轻简栽培、防冻减灾、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水肥药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等马铃薯高效生产技术体系,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马铃薯产区。”

 

     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栽培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85%以上,长期以来平均亩产低于1000公斤,效益差,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针对这一地区,王小虎说:“我们研制了抗旱品种筛选技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小型机械化配套农艺技术等。”

 

      “根据各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结合不同区域已有技术特点和种植技术,研究形成了四大区域区别化的高效种植模式。”王小虎说,在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可以采用“马铃薯+谷子”一年两熟;南疆地区可以采用“果树—马铃薯”间套作;西北旱区可以采用马铃薯抗旱增产增效种植模式;南方冬闲田可以采用“香蕉(或火龙果)—马铃薯”套种,旱地净作、水田净作等净作,“春玉米—夏大豆—冬马铃薯”等轮作模式。

 

     筛选适宜品种

 

      “中薯3号”、“中薯5号”、“陇薯6号”……列有马铃薯品种信息的十几块展板在大厅里依次展开,展板上记录着选育单位、品种来源、特征特性、产量表现等详细信息。王小虎说:“针对不同生态区特点,结合种植基础,项目筛选出适宜4个不同马铃薯种植优势区的18个品种。”

 

     记者看到有些品种本身已经是老品种了,怎样鉴定它们是否适合主食开发?王小虎介绍,我国已有的马铃薯主栽品种很多,但基本上都是以鲜食菜用为主,需要经过系统评价和筛选,找出适宜、专用品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常规性状、主食化加工专用指标、特殊营养指标等。“我们构建了国内主栽品种及审定品种的信息库,为马铃薯主食产业化推进奠定了品种基础。”

 

      “在继续筛选适宜品种的基础上,还要加速选育出专用品种。”王小虎说,综合利用常规育种、分子育种等技术手段,定向选育出营养含量高、生产性能优、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品种。

 

     胶州:“收益不错,扩种 10%”

 

     3月15日下午,在山东省胶州市胶西镇苑戈庄村,青岛苑戈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宋增太正在调配合作社的农机为周边农民提供机械化播种服务:“你看,这叫机械化专业化播种服务,一台机器跟着合作社的4个专业服务人员,每播一亩收费100元,农民在地头上看着就行。”

 

     宋增太介绍:“去年种土豆收益不错,今年大家伙儿的种植意愿走高,合作社的种植面积扩大了约10%,达到了900多亩,目前播种已基本完成。”合作社现有大型播种机械4台,中小型播种机械13台。惊蛰以来,合作社机械操作人员全部上阵,为周边近千亩农田提供了机械化播种服务。

 

     种植大户老杨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你看这播种机,集开沟、播种、施肥、施药、扶垄、地膜覆盖于一体,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一个小时就能播两三亩,效率是人工播种的20倍。而且,机械播种深浅一致,株距准确,覆膜严实,一般可保苗齐苗壮,一亩地增产三四百斤不成问题。”

 

     除去大田土豆正在播种,苑戈庄合作社还组织社员种了一部分设施土豆。“有在冬暖式大棚里种的,有用三膜以上的大拱棚种的,也有两膜覆盖的中型拱棚的。土豆今年前期墒情特别好,预计大棚的4月份就能上市,拱棚5月中下旬上市,大田的6月份上市。”

 

     胶州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朱伯良介绍,胶州土豆2015年的行情非常好,设施栽培亩均毛收入在1万元以上,大田土豆毛收入也超过了5000元。今年,不少农民增加了种植面积。根据目前的粗略统计,胶州土豆设施栽培面积在1万亩以上,大田土豆播种面积预计将超过15万亩。

 

     目前,胶州土豆栽培品种仍以“费乌瑞它”系列为主,占到了90%以上,特别是“荷兰7号”、“荷兰15号”、“鲁引一号”等几个品种种植面积最广。“胶州每年大约需要15000吨种薯,都是从内蒙古、东北购进的优质脱毒种薯,目前脱毒种薯应用率已达100%。”朱伯良说。

 

     记者采访发现,胶州农民种植土豆应用的新型实用技术不少。除了脱毒种薯、机械化专业化播种等技术外,还大面积应用了黑白双色地膜或可降解地膜,以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

 

     宋增太说:“你看这黑白双色地膜,中间是白膜,土豆就种在这里,有利于提高地温,早出苗。两侧是黑膜,能降低草害,降低土豆青头率,后期还能降低地温,促进土豆生长。”

 

     朱伯良介绍,为了推广新型实用技术,胶州自2015年起选择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种植田,进行免费技术示范,用实际效果说服农民接受并使用新技术。“黑白双色地膜今年预计能推广3万多亩,水肥一体化技术今年也能达到1万亩以上。”

 

     7000万吨

 

     主食产品以40%薯粉占比、15%~20%的市场化推进率、15亿消费人口测算,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消费将达到2000万吨左右、地域特色型与休闲功能型产品消费将达到800万吨以上,未来10年,有望新增拉动7000万吨左右的鲜薯消费。

 

     50%以上

 

     目前,我国马铃薯直接主食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只有20%,未来10年,马铃薯主食消费将有望超过总消费量的一半以上。

 

     1.5亿亩

 

     目前中国马铃薯亩产1139公斤,种植面积8422万亩,总产9594万吨。预计未来十年中国马铃薯亩产有望突破1.5吨。在不与“三大主粮”争水抢地条件下,开发可利用耕地资源,如华北地下水漏斗区、南方冬闲田利用区和西北旱作潜力增长区,未来十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望接近1.5亿亩,总产有望超过2亿吨。

 

     不同区域马铃薯种植模式

 

     根据各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种植习惯,结合不同区域已有技术特点和种植技术,研究形成四大区域区别化马铃薯主食化高效种植模式。

 

     华北地下水漏斗区

 

     种植模式:“马铃薯+谷子”一年两熟节水高效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马铃薯(费乌瑞它)+谷子一年两作种植模式,全年亩效益可达2000元以上(不计地租),远高于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

 

     节水效益:一般马铃薯全生育期灌水量每亩小于100立方米,如果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亩灌水量可控制在50立方米左右;而小麦全生育期亩灌水量一般在150立方米以上,种植马铃薯比种植小麦每亩节水50立方米以上。

 

     南疆地区

 

     种植模式:“果树-马铃薯”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马铃薯最佳播种时间为2月28日到3月5日。

 

     经济效益:马铃薯平均亩产量达1760公斤,亩均收入约3000元,较大幅度增加南疆地区农民收入。

 

     生态效益:“果树-马铃薯”间作模式,复播收获后整地覆膜,增加耕地冬闲时期覆盖面积,减少水分蒸发及扬尘,对脆弱的南疆生态环境改善有重要作用。

 

     西北旱区

 

     种植模式:马铃薯抗旱增产增效种植模式。

 

     经济效益:不计人工费用下,种植马铃薯经济效益约是种植玉米的2倍,种植小麦的5倍,种植胡麻的4倍。

 

     节水效益:马铃薯0~100厘米土壤平均含水量高于玉米小麦,与小麦玉米相比,马铃薯生长所需水份少。

 

     南方冬闲田区

 

     种植模式:香蕉(或火龙果)-马铃薯套种模式,旱地净作、水田净作等净作模式,春玉米-夏大豆-冬马铃薯等轮作模式。

 

     经济效益:香蕉(或火龙果)套种马铃薯,平均亩产1.32吨;旱地净作亩产2吨左右;水田净作亩产2.2吨。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