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力促蔬菜生产稳定市场价格
农业部力促蔬菜生产稳定市场价格 近期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领导 【阅读全文】
汪洋在甘肃调研强调:完善建档立卡 促进精准扶贫
汪洋在甘肃调研强调:完善建档立卡 促进精准扶贫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汪洋近日在 【阅读全文】
两城今起正式实行2.5天假 机关事业单位先行
两城今起正式实行2.5天假 机关事业单位先行 2.5天休假正从纸面走进现实。自4月1日起,山西省晋中市 【阅读全文】
市场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市场快报

农产品市场:从“大火爆炒”到“小火慢炖”

时间:2016-04-05  来源:


 

     编者按:竞争激烈的农产品市场,从来都不缺乏热点。围绕地方特色农业资源,不少地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上下功夫,将单一农产品做成了上连基地、下连餐桌的产业化链条,农产品品牌得以确立,产业优势逐渐形成气候。然而,当市场热点热炒的同时,若不加以合理引导和降温,风险很有可能接踵而至。从“大火爆炒”到“小火慢炖”,这既是对地方优势产业健康发展的理性保护,更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理念的认识变革。

 

     市场不断波动,为何年年赚钱 ——来自海南屯昌县黑猪产业的调查

 

     屯昌县地处海南省中部低山丘陵地带,历来有养殖黑猪的传统,屯昌黑猪赫赫有名,是当地的金牌产业。随着时间推移,产业愈发暴露出散养效益低、品种缺乏创新、竞争无序等问题。为此,屯昌县为适应市场需求,有效规避一窝蜂地上项目、扩规模带来的弊端,适当调低速度,实施黑猪品牌化发展战略,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和质量,生产规模企稳扩大的同时,质量效益实现同步增长。

 

      “跟着市场走,永远亏不了。”屯昌县屯城镇温鹅村村民王光地,养殖黑猪7年多来,不管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却年年有得赚。说到原因,王光地觉得,无外乎选对品种,养出品质,控好风险,自然就不愁销路。

 

     按需育种保源头

 

     60多岁的王光地是个闲不住的人,2009年看到猪肉市场向好,他便开始养殖黑猪。之所以选择养殖瘦肉率较低的黑猪,老王坦言,“因为海南人基本只吃黑猪肉,想着先抓住眼前市场。”

 

      “做农业最怕选错品种,不然辛苦一年到头都白干了。”为了保障销路,王光地经多方打听考察,果断放弃了当时大家普遍养殖的本地黑猪品种,而是选择了瘦肉率相对较高的黑猪杂交品种。

 

     屯昌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吴达雄称,屯昌传统本地黑猪虽然肉质香,但瘦肉率过低,最高不超过36%,而且生长速度慢,养一年最多180斤,养殖成本较高,不适宜规模化商品养殖。

 

     如何让屯昌黑猪既能保持原有口感,又能相对提高瘦肉率,缩短养殖周期,便成了推动屯昌黑猪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为此,2007年屯昌县政府引进海南龙健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了10万头黑猪种苗繁育基地,从源头上确保屯昌黑猪品质。

 

      “现在的消费者不单单要吃饱,更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龙健公司负责人李龙生认为,消费需求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不可逆转,肉质更好的本土黑猪市场将不断扩大。因此,一直从事进口瘦肉型白猪养殖的龙健公司顺势而为,转做屯昌黑猪种苗繁育。

 

     龙健公司先是对从农户手中收购的大量本地黑猪母猪进行提纯复壮,再通过基因分析法追溯其血缘关系,最后引入肉质相对较好的美国杜洛克和巴克夏黑猪公猪进行杂交繁育。

 

      “目前所说的屯昌黑猪其实是经过杂交繁育后的新品种。”李龙生称,杂交繁育后的屯昌黑猪新品种肉质色泽鲜红,脂肪呈乳白色,雪花肉较多,肉质细嫩,口感好,符合海南市场及我国日益提高的优质猪肉消费需求。同时,生长周期大大缩短,7个月便能长到200多斤,瘦肉率也提高到50%左右。2014年,海南(屯昌)黑猪被农业部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找对路子的王光地,6年时间,养殖规模就扩大到年出栏黑猪4000头。王光地算到,“今年黑猪价格好,每斤活猪毛重卖最高到9.6元/斤,按平均每头重200斤,每斤8块钱计算,年产值达640万元,纯收入轻松过百万。”

 

     标准养殖保品质

 

      “好品种不一定能养出好品质,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生产很难保障品质统一,规模化养殖势在必行。”吴达雄称,为鼓励农户联合养殖扩大生产,屯昌县对个人自建猪栏300平方米以上的,政府每平米补贴100元,最高50万元,农民每平米建设成本约300多元。

 

     在政府引导下,从降温到提速,屯昌黑猪规模化养殖迅速推进,全县年出栏黑猪21万头。“规模化是标准化的前提,有标准才会有市场。”吴达雄介绍,黑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后,屯昌县政府相继申报制定了黑猪养殖地方标准,通过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规范黑猪产业发展。

 

     在扩规模的同时,王光地还着力提高饲养水平。猪栏实现干湿粪分离,干粉发酵制成有机肥,污水则通过沼气池发酵后用于农田灌溉,做到生态循环无污染。饲养标准化方面主要为统一饲料调配,以本地生产的花生饼、木薯、豆饼等农副产品为主料,适当添加番薯藤、青菜等青粗饲料。

 

     按计划,2016年,屯昌县将建设80个年出栏量2000头的黑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其中财政补贴70%。得知这一消息后,广东壹号土猪公司第一时间与屯昌县沟通,希望能够合作建设20个黑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按照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兽药、统一技术、统一回收、分户养殖的“五统一分”模式与农民合作,由公司先行垫付生产资料,统一销售、扣除成本后利润平分。按测算,农民养殖一头黑猪可获得纯利润150元。

 

     在吴达雄看来,“农民只要按照标准规范养殖,基本可实现零风险。”

 

     精深加工提价格

 

     黑猪养殖,销路是关键。为保障屯昌黑猪市场运销畅通,2014年,屯昌县政府专门出台了黑猪产业化发展扶持办法,对在海口、三亚两市设置销售专柜,宣传、推介屯昌黑猪的运销企业,财政补贴5万元,在省外地级以上城市设置销售专柜的,则每个补贴8万元。

 

     在产品品牌营销方面屯昌县同样下了不少功夫。实施商品富农,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屯昌黑猪集体商标,并正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与广东壹号土猪公司合作,瞄准广州、深圳、北京等大城市中高端市场,利用其遍布全国的近千家直营店,实现年销售量7万多头;成立黑猪养殖协会,整合全县养殖大户,利用屯昌电商协会的网上销售平台进行产品整体开发和品牌营销。

 

     缺乏生加工,产业链过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屯昌黑猪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屯昌黑猪生鲜肉主要销往海南和广东市场,两地居民又喜食甜味腊肠。屯昌县黑猪养殖加工大户谢圣明抓住这一市场需求,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联合200多农户生产广式口味腊肠和黑猪肉粽。“在海南,‘谢家烤王’是几十年的老品牌了,2015年就卖了8万多斤腊肠,每斤超市售价68元。”

 

      “预计今年10月,年产1000吨的新加工基地将会投产。”谢圣明说,到时每年将至少消化1万头屯昌黑猪,再带动100多户农民增收致富。市场越热的时候,只有理性谋转型,通过延长产业链,进行适度规模化生产,才能确保优势产业持续发展。

 

     浙江铁皮石斛—— 市场俏更要把好品质关

 

     几年前,许多人看见“斛”字,或许还不知怎么念;短短几年间,在浙江的中高档礼品市场上,铁皮石斛犹如一匹“黑马”实现逆袭,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市场人气,都可谓风生水起。这股旋风中,“斛”字也广为人知。

 

     作为珍稀名贵药材,铁皮石斛由于量少,一直养在深闺人不识,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应用,才逃脱濒临灭绝的命运,成功实现人工种植。至此,铁皮石斛产业化道路得以起步,而发源地就在浙江。

 

     此后,铁皮石斛的规模化种植一路高歌,浙江也一跃成为全国主产省。尤其在近五年,铁皮石斛的种植更是呈“井喷式”增长,并于2012年前后迎来绝对“牛市”。在高利润的驱使下,大批资本蜂拥而入,成就了石斛产业的黄金期。

 

     受土地资源限制,浙江企业纷纷外拓基地,前往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圈地种植铁皮石斛。然而,这种高速裂变的发展模式,注定为产业埋下隐忧。2013年,当产量剧增后,铁皮石斛的价格当即遭遇明显下滑,令大批种苗组培企业血本无归。

 

     对于这场危机,温州商人周纪迁却不以为意。2013年,他选择回乡投资,斥资1.5亿元,在永嘉县四海山计划建成3000亩以上的原生态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而此时,与永嘉一山之隔的乐清市,铁皮石斛种植面积已达7000余亩,年产“铁皮枫斗”300吨。饭店门前摆粥摊,周纪迁并不惧怕激烈的市场竞争。

 

      “要论价格战,我们毫无优势可言,只有打好品质牌,细分市场才能应对低价竞争”。周纪迁直言,铁皮石斛仍属朝阳产业,“我十分看好高端路线。每个产品都会经历洗牌期,优胜劣汰之后,市场自然还会活起来,而生存法则唯有品质至上”。

 

     与周纪迁保持同样观点的浙商不在少数。事实上几年间,尽管铁皮石斛价格遭遇滑铁卢,但工商资本对其热情却丝毫未减,他们起点高、投入大,并初步形成了天台、乐清、武义等产业集聚区,一批骨干企业迅速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约10万亩,浙江种植面积虽仅占全国的三成,产值占比却超过八成。分析其中原因,便是浙江企业牢牢掌握了科研、加工、销售等核心环节,主导品牌竞争力强,产业特色和市场优势均十分明显。

 

     工商资本的参与,固然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但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协会铁皮石斛分会秘书长何伯伟分析认为,盲目跟风也极易导致同质低价、无序竞争等状态。目前,浙江铁皮石斛种植大部分仍处于“低小散”状态,缺乏区域性公共品牌,其主要从事原材料供应,市场信息不对称,定价权由深加工企业掌握,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如何突破重围,许多业内人士纷纷将方向瞄准产业链管理,但就当前而言,铁皮石斛行业尚缺乏全国性的领导品牌,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已成当务之急。业内人士也表示,铁皮石斛相关产品审批程序复杂、周期长、费用高,品质鉴定评价体系与标准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产业链延伸。

 

     何伯伟指出,尽管一波三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浙江刮起的这阵“石斛风”涵义深刻:一方面,石斛产业已不可避免地进入深度调整期,另一方面,作为大健康产业,正以燎原之势崛起。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用于健康保健品的花费占总支出25%,我国仅为7%,而目前铁皮石斛消费区域也尚集中在浙江、上海一带,消费潜力与市场空间均十分可观。

 

     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厅获悉,浙江已明确将铁皮石斛作为重点培育的新兴品种,并已启动人工种植铁皮石斛申报新食品原料的基础性研究,大力支持铁皮石斛全产业链科技创新。

 

      “铁皮石斛作为食材一旦获批,将实现从药品到食品、从药房到厨房的历史性跨越,这对产业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机遇。”何伯伟说,今后,铁皮石斛的产值超过虫草、人参,也并非没有可能。

 

      “热”产业更需“冷”思考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的新闻屡见报端,农民为此叫苦不迭。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无不折射出这样一个发展轨迹:先期效益喜人,随后一哄而上,一旦产能过剩,导致严重同质化结果,随即突遭“遇冷”,价格便一落千丈,最终一哄而散。

 

     事实上,这与一直以来农业上“重生产、轻营销”的思维,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许多生产者把原材料变成产品,已驾轻就熟,但是如何将产品变成商品,则道路漫漫。这其中,最为艰难的,莫过于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对产品缺乏精确定位。

 

     在今天,农业主体、广大农企必须转变传统观念,不能总是跟着别人背后跑,最好的指挥棒永远是市场。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农业已进入供给过剩时代,人们的消费行为不再是生产什么买什么,而转向了更加重视个性化与多元化。因此,如何构建农业现代营销策略,首先就是要对品牌进行定位。

 

     为何要谈及品牌?因为在消费短缺时代,品牌只不过是便于流通的商标而已,并未实现真正的品牌价值;而到了今天,品牌定位是市场定位的核心和集中体现。市场实践证明,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为全体顾客服务,细分市场并正确定位,是赢得竞争的必然选择。

 

     换句话说,在“热”产业中,生产者应该从自身核心优势精准发力,在产品打造上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只有对品牌进行了准确定位,那么市场定位、人群定位、渠道定位等自然水到渠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毋庸置疑,今后的商战将是定位战。

 

     在基层采访时,记者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案例:一些地方依靠优势资源壮大了产业,但由于各家企业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而所谓的营销渠道、传播路径、产品开发等,也缺乏系统整合,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这些都是在“热”产业中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

 

     或许就现在而言,许多新兴产业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上述问题并不明显与尖锐,但如果等到积重难返,则为时已晚。另外还有不少在“热”产业面前,蠢蠢欲动的投资者,也不如多加审视自身优势,多做“冷”思考,待找准定位后再进入,切记三思而后行。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