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三合一”:多种粮 多受益
补贴“三合一”:多种粮 多受益 今年,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 【阅读全文】
国家电网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总投资5222亿元
国家电网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总投资5222亿元 国网将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总投资5222亿元,计划到2020年 【阅读全文】
统计局:去年1%农民工被拖欠工资 人均9788元
统计局:去年1%农民工被拖欠工资 人均9788元 资料图。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中新网4月28日 【阅读全文】
市场快报
当前位置:首页 > 锄禾网关注 > 市场快报

传统蔬菜大省逆势启程

时间:2016-05-03  来源:


 

     4月27日,在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乐众生态园,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分装蔬菜。绿色的甘蓝、黄色的南瓜、红色的西红柿被分装到50多个摆放整齐的白色塑料袋内,分外抢眼。园区的技术员周新军介绍说,这是简单处理过的半净菜,客户拿到后只需清洗就可炒制食用,很是方便。

 

     乐众生态园的这种销售方式,属于产地初加工的一种。不仅方便了客户,对园区本身来讲也提高了效益。

 

     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通过“先建后补”的方式,以补助为杠杆撬动民间资本的大力投入,加快提升全国试点省区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

 

     对于河北这个具备地利优势的传统蔬菜种植大省,在这方面发展情况如何?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采访。

 

     反应延迟,地头批发占主流

 

     在栾城区神农福地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杨春英告诉记者,合作社流转了150亩土地,建了35个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和草莓。每到蔬菜成熟季节,基本上是商贩来地头直接拉走。

 

      “由于去年天气影响,西红柿产量相对较低,价格自然就高了一点,1斤能卖到1.8到2块钱。”问起初加工方面,杨春英说,因为不愁卖,没怎么考虑这些。今年尝试了给市里的一家超市供应西红柿,最多也就是挑3两往上的、个头均匀的进行简单分装。

 

      “栾城区全县蔬菜种植面积有十几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近5万亩,基本走的是地头批发、产地销售的模式,大都是菜贩整袋、整车地从田间地头直接拉走,像乐众、神农福地这样进行预处理的模式,已经是一种新的探索了。”栾城区农业局副局长王兴利告诉记者。

 

     邯郸市是传统的蔬菜大市,“十二五”期间,我市蔬菜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去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90多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90多万亩,总产量1200多万吨,实现产值260多亿元。

 

     在永年县南大堡蔬菜批发市场,记者遇到一位来卖菜的村民老张,问起蔬菜初加工的问题,他显得一脸茫然。简单解释后,他有点不屑一顾地说,哪里需要加工,一般都在地头卖光了,连直接送到批发市场的时候都不多。

 

     从农业局领导到普通菜农,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相对一致。这个说法记者也在河北省农业厅得到了印证。蔬菜产业发展局局长张保起说:“由于全省蔬菜的发展过程和传统背景等因素,全省蔬菜初加工目前刚开始起步,规模、水平没有想像中那么大,未来的发展应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

 

     狼烟四起,传统优势变劣势

 

      “不愁卖”这个词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词。

 

      “不愁卖”、“供不应求”,这些词对生产者来说本来应该是好现象。然而“细思极恐”,要看卖给了谁,卖得价格怎么样?蔬菜从地头直接让菜贩拉走,既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也减少了菜农的收益。这就是说,考虑到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者附加值的问题,“不愁卖”这个词就有了深层次的含义。

 

      “研究河北的蔬菜发展,一定要考虑早期起步的特定背景。”多年的蔬菜研究经验让张保起这句话显得颇有分量。他说,十几年前,从全国范围看,交通落后、业态简单、消费水平低,人们对蔬菜供应的要求相对简单,有充足的、新鲜的蔬菜吃就不错了,还没有考虑到质量、观感、口味等这些问题。这时候自然是谁离得近谁有优势,河北的蔬菜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得到了蓬勃发展。

 

     然而,现在随着各方面的变化,这个优势已经被逐渐摊薄,甚至逐渐消失殆尽。

 

      “千里江陵一日还”,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让距离已经不再是其他省的劣势。由于信息的传播快捷方便、物流配送市场化发达,加上国家实行的鲜活农产品绿色免收高速费的绿色通道政策,从湖南岳阳到北京运费在0.07元/斤;而从张家口到北京由于距离近,走不了配送,只能用小货车专车送货,空车返回,运费高达0.2元/斤。

 

     消费者也不再只满足于充足和新鲜,从无公害到绿色到有机,人们的消费品质日益提升。而且“距离近蔬菜新鲜”这个思维定式也被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张保起介绍说,地头预冷技术,在负压状态下让蔬菜体内温度迅速降到4度左右,基本停止了生理活动,加上冷链物流,能让保鲜期延长一周。狼烟四起,区位已经不再是让河北蔬菜乘风破浪的优势。数据显示,在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河北蔬菜的占比已经有萎缩的趋势。

 

     一米之变,重构流程再启程

 

      “蔬菜跟其他产业的效益比已经从最初的30:1到10:1,现在也只有5、6:1。”说起这个数字,张保起很是痛心。面对“强敌”的步步紧逼,河北蔬菜必须认清形势、跟上节奏、再造辉煌。

 

      “纸上得来终觉浅”。特殊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河北蔬菜,要打好初加工这个节拍,并不是一件易事。

 

     周军豪算是科班出身,1996年毕业于河北农大农经系。在棉麻公司上了几年班后,毅然下海创业,在保定南市区流转了100多亩土地。可能跟受过大学教育的原因有关,销售思路比较“前卫”,他一开始就把销售从地头延伸到了饭店后厨,这让他的菜增值不少,目前已经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品牌之一。

 

     比周军豪做得更好的,是固安县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产地采摘到端上餐桌,不超过一天时间;生产者直接配送超市,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京客隆在北京市的200多家分店,几乎全部用上顺斋合作社的菜,日供40多吨,其中70多家直供到店。据了解,与合作社签订长期供货单的,还包括北京呷哺呷哺餐饮集团、中央党校、面面餐饮公司等。顺斋合作社每天销往北京的蔬菜达60至80吨。

 

     从农家地头,到超市柜台,也不过1米的高度,但其中的变化却不简单。

 

     栾城的乐众、保定的周军豪,他们都建了自己的冷库,都想着遇到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先储藏几天,以便待价而沽。然而实际上很少用到。为什么?一是不愁卖,二是增值少。

 

     相比起来,平泉食用菌的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储藏设施的发达。2015年,平泉县食用菌产量达到50万吨,产值50亿元,10万农民受益,人均增收3600元,食用菌收入占到全县农民收入的43%以上。村民说,村里遍地是冷库,哪都有收购的,香菇一下来就能卖给工厂和合作社。北京新发地蔬菜市场都能买到我们平泉的香菇。

 

      “特定的起步背景,造成河北蔬菜呈现产区分散、品种分散等特征。就是说,哪里都有菜,什么菜都有,说起来很多,哪都不震撼。”张保起表示,山东生姜、河南大葱之所以能左右市场价格,是因为他们产地集中,规模庞大。河北在这个方面需要转换思路,重构流程,这样才能让冷库、分装等初加工环节发展壮大起来,从而提高竞争力,增加蔬菜附加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农企联合培育产业集群

 

     几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促进农产品减损增效、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民生产业,创新整合涉农资金4.2728亿元,在南疆五地州建设果蔬热风烘干房3000座,冷藏库1000座,在北疆试点建设烘干房377座,冷藏库101座。项目涉及全疆39个县,来自项目的收益达到22.6亿元,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6.57万余人,带动农户17万余户,来自农民工资性收入可达到13亿元。

 

     在精深加工方面,自治区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先后发放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资金3300万元,支持了8家龙头企业;发放贷款贴息3140万元,支持了13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贷款担保基金的放大作用,将2000万财政直补资金改为贷款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贷款近10.59亿元,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全疆有3个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拥有研发机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94家,研发人员达2600余人,拥有发明专利399个,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6项,国家或自治区认定高新科技企业29家。与此同时,自治区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储运全程质量控制,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逐步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和追溯体系,夯实农业品牌的发展基础。此外,自治区建立农产品品牌奖励机制,整合并培育区级农产品名牌75个,著名商标88个,地理标志11个,并协助94家企业的139个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5家企业的10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65家企业的77个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全区“三品一标”产品达1123个。

 

     围绕棉花、粮食、林果、畜牧、设施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自治区培育了重点龙头企业394家,其中国家级33家,分别比“十一五”末增加75家和10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5.8亿元,实现利润3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7%和20%。在此基础上,自治区通过农企联合培育了包括棉花、粮油、畜牧、林果、生物医药以及市场流通在内的六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向集群发展。

 

     此外,自治区认定了43家农业产业化园区,以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为重点,整合土地、人才、信息、科技等要素资源,科学规划园区建设,规范提升各项管理服务。并先后扶持项目资金1110万元累计吸纳社会资金几百亿元投资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目前,园区固定资产投入已达30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3亿元,工业增加值87亿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1.4万余人。园区内有各类企业1029家,其中涉农企业717家,已逐渐发展成为聚合资源的平台、招商引资的窗口。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问答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自2012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补助范围:每年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保鲜库和烘干设施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

 

     补助对象:承担项目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

 

     补助标准:中央财政资金对纳入目录的各类设施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目前比例为30%。

 

     补助方式: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规定程序申报并获得批准建设完成的初加工设施,经县级农业、财政等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由县级财政部门向实施对象兑现补助资金。

 

     补助区域: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7个县(市、区、旗、团场)。

 

     补助政策实施以来取得哪些效果?

 

     答:一是均衡上市、促进销售;二是减损增供、促进增收。农民由此多增收18亿元;三是提高质量、促进加工;四是增强预期、引导生产。

 

     农民应该怎么来申请这项补助?具体有哪些步骤?

 

     答:农产品初加工补助项目主要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具体的实施程序分为两步:

 

     第一步:补助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自愿提出补助设施建设申请,经乡镇政府审核,县级农业、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在项目所在村公示7天后,开始施工建设。

 

     第二步:工程竣工后并经当地县级农业、财政等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验收工作需实地见物,确认当年新建,并符合工程验收标准,方可认定为合格),在项目所在村公示7天,由县级财政部门兑付补助资金。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

锄禾网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友情链接:

锄禾网——自然有意思

回到顶部

转基因观察

在线投稿

专家在线

权威数据

降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