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机农业概念不甚清晰的人来说,那么他对发展有机农业的四大原则的了解也一定不是周全的,不懂有机而谈有机,肯定是无稽之谈。笔者考虑在进行下文的论述前有必要将其呈现如下(懂者可一扫而过,不需浪费时间): 有机概念(摘自百度) 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有机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出版于1940年的诺斯伯纳勋爵(LordNorthbourne)的著作《Look to the Land》中。然而事实上,有机农业就是最古老的农业形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农民们没有从石油中提炼的化学制剂(合成的肥料与杀虫剂),因此别无选择。后来人们发现战争期间发明出来的技术对农业生产颇有帮助。例如,被作为炸药使用的化学药品硝酸铵摇身一变,作为肥料派上了用场,而被用作神经毒气的有机磷化合物后来被用作杀虫剂。 有机四原则(摘自IFOAM官网) 健康原则:有机农业应当将土壤、植物、动物、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健康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加以维持和加强。(这一原则指出,个体与群体的健康是与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可分割的,健康的土壤可以生产出健康的作物,而健康的作物是健康的动物和健康的人类的保障。)
生态原则:有机农业应以有生命的生态系统和身体循环为基础,与之合作、与之协调,并帮助其持续生存。(这一原则将有机农业植根于有生命的生态系统中,她强调有机农业生产应以生态过程和循环利用为基础,通过具有特定的生产环境的生态来实现营养和福利方面的需求。对作物而言,这一生态就是生命的土壤;对于动物而言,这一生态就是农场生态系统;对于淡水和海洋而言,这一生态则是水生环境。)
公平原则:有机农业应建立起能确保公平享受公共环境和生存机遇的各种关系。(公平是以对我们共有的世界的平等、尊重、公正和管理为特征的,这一公平既体现在人类之间,也体现在与其他生命体之间。)
关爱原则:应以一种有预见性的负责任的态度来管理有机农业,以保护当前人类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福利,同时保护环境。(这一原则强调,在有机农业的管理、发展和技术筛选方面最关键的问题是实施预防和有责任心。) 读到这里时,我相信您有文化也有生活的常识,即使您可能远离农村“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应该能明白有机农业的出发点是不是有益于人类,还是反人类的。 我非常肯定的认为那些对有机农业有不同观点的人,他们一定不是因为无知。只是他们的角度立场有问题,他们或是“转基因”生物工程的推动者,或是用“递弱代偿”的理论生搬硬套的论断者,也有被国外财团利益集团雇佣的“水军”笔者。 我只想问一句话:“不确定是否安全的食物,你愿意尝试吗?能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 转基因大米看似产量高省事省力,虫子不咬周边杂草不长,你们说科技是进步的,食品没有任何问题。 鸡场里高效的生产线上,30天-40天速生的鸡骨骼都没有发育成熟,浑身散发着抗生素、激素、兽药的味道,有论者说“不能用倒退的方式,避免前进带来的问题。”此观点据说在一个社群中影响受众有745万之众。我不想争论不休的谈所谓问题,只问事实——你吃不吃,你们家里人吃不吃? 不错,有机农业确实在发展的厉程中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的非议,我希望拿出我的观点和看法,和想了解它的人共同探讨,以正有机行业的视听。 有些无稽之谈的观点误导了很多消费者,引起了有机行业的专家学者纷纷反驳,前辈们引经据典、国际国内的数据、案例旁征博引,给予了强烈反驳甚至是谴责。 他们属于学术派之间的博弈,辩驳的结果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掌握真理的那一方,但是目前看双方往往谁都没有说服对方,也没有说服对方的迹象。对于普通的有机消费者来说不管转基因还是有机都应该是接地气的,是一粥一饭具体的生活,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明辨是否的能力。 无稽之谈一: “安全”是有机的幌子,为了欺骗消费者
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那么这是一个全世界不约而同的“幌子”,用欺骗的手段可以做到如此大,这应该来自宗教或者邪教才有的力量,而且还发展的趋势这么好。一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可能有问题,一部分人可能会受骗,而地球上一半以上的国家的人,都受骗了,愈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受骗程度越强,这可能吗? 消费者是个大概念,个别消费者的受骗不能推导出一个行业的发展目的,个别国家的个别有机企业造假牟利欺骗行为这样的现象,不能改变这个行业的发展本质。 有机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健康的环保的公平关爱的。消费者应该学会选择辨别“真有机”才是关键。消费者真正缺少和需要的是权威公知的普及和宣传,让不安全的所谓“有机幌子”不攻自破。还有有机法律法规有待加强监管力度,让造假施骗者无处遁形,使犯罪的成本增高到无能承受。 无稽之谈二: 是的,以上观点表面上看是正确的,但不能掩盖有机食品与普通食品的内部物质的整体区别。 有机的定义里讲它的种植养殖有严格的标准,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环保部、或者农业部)颁布的,是量化的评定标准有数据的参照,是对过程的关注,除了对环境(土壤、水、空气)有要求,对种植中人工参与的行为也做了严格的要求,比如不能使用转基因技术、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养殖的过程饲料也必须是有机的,而且抗生素、兽药、激素也是不容许使用的,在检测的结果中有违禁残留则不能称其为有机食品。 而这一切的标准和要求普通食品是没有的,二者的“营养物质”是由基因、环境、种植养殖过程决定的,可能没有很大区别,但是普通食品中残留的农药化肥、违禁兽药激素怎么计算,怎么比较呢? 全球知名的NGO绿色和平2008年12月和2009年2月份分别对其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易初莲花购物中心、沃尔玛超市、华润万家超市、农工商超市,以及两个农贸市场随机购买的当地常见的蔬菜和水果进行了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发现:在45个样品中,共有40个样品检测出50种农药残留,混合农药的残留更为严重——25个样品残留着至少5种不同的农药,5个样品甚至含有10种以上不同的农药残留。而这种由多种农药调制而成的‘农药鸡尾酒’的健康威胁可能远远超过这些农药各自产生影响之总和。 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在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农产品造成污染,给人类生存和生活留下隐患。目前人类疾病的大幅度增加,尤以各类癌症的大幅度上升,无不与化肥农药的污染密切相关。以往有些地方出现“谈食色变”的现象。“三聚氰胺、镉大米、僵尸肉、速生鸡、、、”不绝于耳,在中国更大范围的推广有机农业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希望之所在。 无稽之谈三: 有机肥的使用存在有害病菌的风险 在自豪我们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同时,我们也有据可循四千年的农耕历史,在60年代以前,农药化肥使用以前中国大地上从来没有过食品工业污染、没有过农药化肥的残留。农药化肥作为新科技被发明使用提高了农业的产量,同时也破坏了土壤的可持续发展,土地板结现象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也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挑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 四千年中老祖宗使用的农家肥不等同于今天的有机肥。有农业专家也做过相关实验农家肥如果不能完全发酵、腐熟是有病原菌存在的概率的。而有机肥的标准是经过高温堆肥发酵,完全腐熟的。 农业是一个继承传统经验为主的行业,种地之前如何制作肥料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能够申请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有这样基础的经验和常识。再说了一个农场如果没有养殖业他的农家肥是不具有来源的。国内现在有机肥产业进入成长期,目前虽然没有那个机构个人能给出具体数字,但是根据网上的厂家数目和自己身边周边地区的厂家数目不难推测出,足有2000家以上,有 些省市的国家级有机示范县(示范区)是政府免费或者很低成本的提供引导使用有机肥。
消费者如果对有机农业如何发展继承、目前有机肥的使用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关于有机肥的使用存在的有害病菌的风险问题,也就不攻自破,探讨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了,就像我们吃饭也是有食物中毒的风险的,但是这不能决定我们选择不吃饭一样。而这种风险系数是非常之低的,随着有机农业销售端良性推动,这个风险系数将趋近为0。
无稽之谈四: 我也曾这样认为,有机食品应该更好吃,为什么?因为我多花了钱呢。在传统观念里高价就能买到好产品。没错这个观点一直都对,但是好产品的定义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当今食品安全时代背景下的好的农产品,它不一定味道好,但是一定是安全可靠的。 理性分析决定一个农产品口感、味道好坏的因素应该有很多。 比如品种,一个南方的籼稻品种的有机大米,和东北的粳稻普通大米相比,口感和香味后者绝对超过前者。 比如地域,同样的品种在不同地域种植出来的优劣有时候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农业领域有“中国地理标志性”产品。 买有机为的是买健康有保障、安全有依据、放心有理由的食品,其次才是口感和味道,如果把口感和味道放在首位去选择就不需要用有机的标准去衡量了。 同一品种同一地域的农产品,实践显示大多数有机方式种养殖的口感是要好于普通食品的。 无稽之谈五: 大多数消费者不在乎有机的“环保”理念,不关心有机的初衷 引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人是需要食物,来满足生理需求;消费者都关注产品对身体的影响,满足安全需求。这两个需求都是最基本的需求。至于社交、尊重、实现自我的需求在农产品需求中都属于高级需求,高级需求中实现自我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当一个消费者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的同时,能够伴随有高级需求的满足的话,同为人,她/他何乐而不为呢。不是消费者关不关心有机的初衷,而是大多数人本身就不知道有机的初衷,也不能理解有机和环保的关系,但是不能等同于消费者不在乎,如果他懂有机、真正理解有机,就会认同环保理念。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 恐怕是“善者”见善,“恶者”见恶啦!
最后,关于转基因和有机的对比的误区纠正:转基因并不高产,转基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省事省力是真的,但也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以及种子不可二次繁育的结果,为农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埋下很大隐患,其代价大于贡献。有机的生产成本往往高于普通种植,关键是我们几十年来土地污染严重,要想种植有机作物土壤改良的成本非常高,实际上土质恢复有机标准后,有机农场每年的产量并不比普通种植的产量低。只有环保的,健康的并且可持续的才是有益于人类发展的。 有机农业在一片争议甚至是非议声中,发展的越来越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与1999年的1100万公顷有机农地面积相比,2014年有机农地面积几近其4倍。与2013年相比,2014年全球有机农地面积增加了约50万公顷(+1%) 2014年,全球有机食品的销售额达到了800亿美元,在过去的10年间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未来几年也将会持续增长。欧洲和北美洲拥有世界三分之一的有机农地,贡献了超过90%的销售额,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已成为重要的有机农作物产区,但这些地区的有机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全球最大的有机产品市场依然是美国、德国和法国,销售额依次是270.62亿欧元、79.1亿欧元和48.3亿欧元。中国位于第四,销售额是37.01亿欧元。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GDP,还有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不断的提高,有机食品消费的前景必然是光明的。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有机问题,也让有机从业者非常的困扰,甚至有些问题将长期存在。 有机食品价格普遍偏高,甚至高出普通食品数倍。确实现阶段有机农场的基础设施投入大,人工成本高(相比国际上中国的人力成本已不具有优势),而且大多数农作物生长周期漫长,短期内难有回报,有机生产技术不成熟造成的低产,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损失等等因素,总之有机食品可获得的成本较普通产品要高,所以价格也较高。 高的是否离谱,这要遵循市场规律,价格长期高于价值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有机食品毕竟属于农产品,大多数并非多么稀缺的奢侈品。为了做到“从贵到值”农业品牌化差异化之路也是不错的选择。再加上持续增加的有机种植面积和经营者数量,快速增长的市场。还有CSA(社区支持农业组织)、PGS(参与式保障体系研究会)等组织都在鼓励农民参与到有机事业中。 近几年,有机专卖渠道的店铺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一定规模、地区性垂直农电商以及传统大电商也热衷于销售有机食品、最近几年借助社交平台进行微信直销也有不错的效果,多样化的销售渠道使有机已具有一定销售数量。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行业竞争,而竞争是让价格回归理性,接近产品真实价值最好的方法。 在论述有机价高就应该味道好的问题时,不免进入同理心推论:低价就应该味道差吗、就应该承受饮食不安全的风险吗。在了解过国内很多同行都把目标人群定位为高端消费,把门店开在别墅区。服务的会员往往来自高收入的企事业单位,我的内心感觉是很悲凉的,有机农业的关爱、公平原则,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也将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一路向前,有机发展的原则像一个泉眼永不枯竭。 有机3.0时代的总目标是促使对基于有机原则的真正可持续农业体系和市场的广泛理解和接受,同时贯穿一种努力创新、向最佳实践不断改进、透明诚信、包容合作、体系完善和真实价值定价的文化。 截止2015年,全国各大省市已经成立了十多家有机协会和农业行业商会,并且形成全国有机联盟,为有机资源的交流创造了交易机会。《有机慢生活》杂志也连续两年主办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盛会,对行业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是有机行业“向最佳不断实践改进”,必须与时俱进,探究时代的发展密码,使用最先进的生产力。 比如在有机农业的透明诚信方面,黑龙江五常市政府开发的一款软件,叫博码管家的APP(手机客户端),在手机上点击app,即可扫描产品包装上的博码标志进入界面,可以浏览该产品的有机认证,厂家资质, 完整的视频农事记录、检测报告等信息。更高端的是你能通过实时视频看到“此时此刻”的田地、工厂。 实时视频的发明使用首先得益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是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改变了生产关系。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技术创新,它极有可能将在未来几年带来有机农业的革命,因为它具有更大范围的解决有机农业透明诚信问题的能力,而之前是不曾有过的。它已把有机农业最重要的(影响到企业生存的)销售板块提升了维度和市场接轨,把田地和工厂直接搬到了消费者面前,让你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