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锄禾网 2019-03-20新农人
才旦周:澜沧江畔的生态守护
杂多县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澜沧江源园区核心区。这里有个“生态书记”人人皆知,他就是杂多现任县委书记、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党委书记才旦周。 杂多县距离州府210公里,是一个纯牧业县。这里的虫草产量高、品质好。因为盛产虫草,每年虫草采挖季,大量流动人口… -
锄禾网 2019-03-20新农人
驻村干部侯宝立的“三本账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张友申 徐爱荣 “群众的事,不但要记在心里,还要写在本子上,经常拿出来看看,时时督促自己去完成。”在山东省郓城县南赵楼镇白王庄村有这样一个驻村第一书记,他进村入户总喜欢拿着笔记本,把村民们反映的问题都记在本子上,然后一条条去做。 他… -
锄禾网 2019-03-20新农人
苗银德:种菇三十载带富一方
郭海民 本报记者李杰 “这个大棚有450平方米,种的是白灵菇,春节期间每公斤30元左右,大约挣5万多元。”日前,在河北省魏县院堡镇中三村食用菌产业园里,55岁的农民苗银德说,他从1985年起种蘑菇,主要销售到北京、山西、山东,如今通过互联网,还卖到了新疆、甘肃、哈尔滨等地,成为当地农民称赞… -
锄禾网 2019-03-20新农人
“养鸡大王”陈辉的富民实
中国畜牧兽医报见习记者 张林萍 第一次见到陈辉,他的一段话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说,原来蛋鸡养殖有“两座大山”,一座是行情,另一座是疫情,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现在又增加了“两把利剑”,一把是环保,另一把是食品安全,弄得老板们胆战心惊。如何翻越“两座大山”、利用“两把利剑”,是中国… -
锄禾网 2019-03-20新农人
“80后”黄生飞:在浦东“种
本报记者胡立刚 在上海市六奉公路上看到生飞家庭农场的指示牌,距离目的地便只剩下800米的村道。短短的村道上有3座小桥,另加两个90度的转弯。 在农场内,记者看到了整齐有序盖着白色薄膜的秸秆长垛,过段日子,这些秸秆长垛上将长出上海特有的商品化大球盖菇,通过技术改良的大球盖菇形… -
锄禾网 2019-03-19新农人
吴惠芳:军官变“村官” 初
原南京军区驻浙某师政治部主任吴惠芳: 军官变“村官” 初心永不改 本报记者 郭静原 吴惠芳曾是一名优秀军人,拥有25年军旅生涯。1980年,出身农民家庭的吴惠芳考入南京炮兵学院。毕业后他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也曾率领部队赴九江抗洪抢险,先后任职团、师军事和政工岗位。… -
锄禾网 2019-03-19新农人
一位配网运维工的乡村公益
新华社武汉3月4日电(记者 李伟)初春还透着寒意,曹道国背着沉甸甸的电工包,行走在鄂西北滔河库区的乡间小路上。身后乡亲们的招呼声像一缕缕清泉在他心头流淌,让他酸疼的腰板挺得更直。 “曹师傅,这可让我咋感谢你!”2日上午,十堰市郧阳区寺泉村10组孙毛娃家的抽水泵不转了,老人… -
锄禾网 2019-03-19新农人
“老代表”裴春亮的高兴事
这次参加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有几件喜事:“我足足花了一年时间,磨破嘴、跑断腿,总算给村里引来了一名吉林农业大学的毕业生。”为啥这么高兴?“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人才。有了人才乡村就有了活力,聚起人气发展就有了后劲。” 裴寨村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