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有机桃 带富一个村
走进金龙山农业旅游合作社,梯田层次、道路交织、绿意盎然,枝头上挂满了蜜桃。去年这里因每个桃子听音乐、吃大豆、喝进口奶粉、拥有专属二维码卖28元而远近闻名。2016年,因其严格的有机生产标准,合作社种植的晚熟蜜桃获得有机转换认证,尹家峪村成为了山东省首个、全国第四个有机发展示范村,全国首个种植桃的有机发展示范村。合作社在实现农业转型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
在土地流转进程中,实行“一载体两分离”机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在增加农民收入上大做文章,探索出了一条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农户自愿互利、有偿转租的“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新模式。合作社流将土地按照680元/亩-1000元/亩进行流转,把一家一户零星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发展成为大规模种植经营的有机蜜桃基地。村里利用上级转向资金将原有的120亩荒山深挖整理成400亩山地,流转入社后每年获得17万元的集体收入。
农民通过折地入股的形式将土地流转入社,在获得流转收益基础上,土地按质量折股,再在土地流转的收益后享受每亩地20%的纯收入分红,实现流转农户二次股权受益,给流转土地农民“定心丸”,让土地的长期价值在股权运营中 淋漓尽致体现,进而实现了农民受益最大化。
在合作社内,看到很多穿着红色工作服的工人,“这些都是我们村的,我们村在这里打工的有100人。”已成为合作社经理的村支书李金泉告诉我们。
流转之后,农民没有了土地,就地转换为劳动力,农民变身产业工人,获取固定收益。每月实行26天工作日考核制,每月工资2000多元,最高的3400元,超出考核天数按照两倍工资计算加班费,两口之家年工资收入可达6万元,比之前种地收益翻了好几倍,变身现代农业发展成就的“富人”。
李金泉介绍到,在家务工还吸引着在外务工的村会回家,“目前已有二十七八人回村进合作社打工了,他们以前都在东营那边的油田打工,回来在自己家里工作心里也安稳。”
据了解,合作社将员工分为9个生产组和1个老年组,每个生产负责一片区域,主要负责桃树的生产管理。生产组再将桃树分到每个人的手中,实行责任到人,每人管理600—700颗桃树,全程负责桃树的施肥、浇灌、套袋、采摘。园区按照实际情况定下每棵桃树目标任务数,超出部分给予额外的管理分红。比如,每颗桃树定产100斤,完成任务给予2元/斤的奖励,超出部分就会按照当年实际情况给予3元/斤或者更高的奖励。
在合作社里,我们看到一位老人正拿着锄头在菜园里清理,通过了解得知他的名字叫魏兆德,今年72岁了,是村里的贫困户,属于合作社的元老。于是上前跟老人聊了起来。问到工资情况时,老人脸上充满着笑容伸出了两根手指头“每天8个小时,一个月2400块”重复说了两次。引得旁边的村支书李金泉在旁边哈哈大笑起来,李金泉解释到:“他的工资是一个月2000元,因为每个月26天的考核机制,其他天数按加班费发放,所以他有时拿到2200,有时拿到2400元。”
据魏兆德老人介绍,合作社没成立之前,他种有4亩山地,重些花生、地瓜,每亩地收入有八九百元,除去种子、地膜、化肥等,纯收入也就三四百元,维系着家里的温饱还要照顾一个哥哥,一有点生病等情况就捉襟见肘,欠了一些帐。入社两年半来,还了帐,生活也好了起来。通过与老人的聊天,深深感受到老人对现在生活的满意以及对未来的信心。
在精准扶贫方面,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党支部+贫困户”的新路子,承载精准扶贫新使命,践行社会责任助力群众增收,致富不忘社会责任。
“目前村里的贫困户共有62户,有48人通过在这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其他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金、土地入股分红以及低保金、孝善基金等方式也实现了脱贫。”李金泉介绍到。“为了照顾像赵瑞法这样年纪大的无劳动能力的,我们党组织积极作为,成立一个老年小组让他们在园区里打理一下菜园、清扫下卫生,干干杂货。”
我们还找到了另一为名叫赵传法的合作社员工,今年54岁,因三岁时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无法干重活,在合作社负责看管农资仓库。问到工资收入时,老人同样是伸出两个手指头说“两千元”。了解到以前在家种些玉米、花生,因山地贫瘠,四亩地一年的收入也就有一千多元,自己因为腿有残疾干不了活,全家依靠他老婆在附近的一个手套厂打工,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及低保金、孝善基金等,生活过的很苦。现在很满意,除了每年的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金,低保金。孝善基金外,每个月2000元的收入让他过上了好日子。
问赵传法老人日常开销都花多少时,他说:“发的都吃不了,每到节日时,合作社还给员工发米、面、粮油、肉等。”原来,通过发节日福利,合作社发个员工的米、面、粮油足够一户的吃用。
据了解,合作社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每年给予村中孤寡老人、三无失能人员价值600多元的物资、现金救助,并计划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纳入救助范围。(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