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把“厕所革命”主战场放在乡村
本报记者 刘华新 庞革平 李 纵
目前,广西正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有效解决了一些管理上的难题。
广西桂林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罗建章说,“厕所革命”在桂林掀起,正是要补足旅游厕所这一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上的短板。
近年来,桂林市把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作列入市级层面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大力推进。2015年至2017年,桂林建设了400余座旅游厕所。桂林市委常委、副市长陈丽华表示,小厕所牵涉大民生,接下来,桂林还将加大资金投入,整合部门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加大旅游厕所建设投入力度。
成果喜人,但问题不是没有。
旅游厕所在建设上面临“拿地难”问题。旅游部门虽有一定的建设扶持资金,但无法作为业主使项目落地,必须依托相关土地所有权单位。
当前,相关的长期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只能每建设一个厕所便与相关部门协商沟通一次,给新厕所建设制造了不便。
除了拿地困难,建成开放之后的维护和管理是最大的难题。桂平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财务规划股股长陈军介绍,很多旅游厕所要委托旅游企业进行管理,而考虑到经营成本问题,委托旅游企业的管理工作常常受到限制。
为实现旅游厕所长效管理,广西各地进行了大量探索。龙胜各族自治县探索以“厕所+”模式推广“以商养厕”:在县城以及城镇范围,主要采取“厕所+门面”模式,建设厕所的同时建设部分门面,将门面以较低价格或者无偿租给商家,商家支付厕所的管理、维护、清洁等费用并对厕所进行监管;在旅游景区,则采用“厕所+旅游服务中心”“旅游+购物点”的模式等。
广西另一个推进“厕所革命”的主战场在乡村。2017年以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坚持因地制宜加快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进程,将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纳入新(改)建房屋规划和审批。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全县完成改厕5892户,完成任务的53%,投资55.974万元。
64岁的兴安县溶江镇莲塘村民庄代格用了大半辈子的旱厕,既不方便,又不好看。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想过对厕所进行改造。“花销太大,改造一个稍好一点的卫生间便要近万元,这可不是小钱,我也就将就了。”庄代格说。
从去年7月开始,面貌不一样了。“了解群众顾虑后,我们工作组走村入户,将政府对于改厨改厕的各种资金奖补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溶江镇党委书记谭辉说,“仅仅5天,群众看到示范户的改造效果后,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改厨改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