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集团CEO姚劲波:加强“三农”信息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发表于:2018-03-06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人大代表、58集团CEO姚劲波将向大会提出关于加强“三农”信息化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以下是建议全文: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作为中央一号文件,该意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系统部署,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绘就出“三农”事业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具有里程碑意义。

蓝图已绘,未来如何践行,仍需逐步规划,精雕细磨。按照文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当前的农村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机械化普及程度低等问题屡见不鲜,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巨大、信息孤岛普遍存在。针对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要加强“三农”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全面对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助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引入智能化、标准化的社会服务机制;推进农民职业化发展和人才回流,为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创造良好环境;从而为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各类问题提供有力保障。鉴于此,我建议政府部门在以下方面引导发展,为乡村振兴打通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一.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首先科技要振兴。政府要鼓励创新,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首先,整合大数据、云计算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其次,整合民间力量,促进私人资本扩大对农村科技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投入,依靠市场路径,在农村治理、产业发展、生活便利化等领域扩大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再次,促进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技术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密切融合,让农民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

二.注重生态治理,完善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乡村要建设好虚拟和实体两条路。一是虚拟的网络公路,当前城乡之间的“信息化鸿沟”依然存在,面向三农的农业数据云平台尚未建立。二是交通物流的实体线路。在农产品上行和科技产品下乡的互通过程中,交通物流网是必备基础。因此政府要加大建设力度,把农村信息化平台搭建完备,并完善交通物流设施,让物质和信息都能触及乡村版图的末梢,彻底打通城乡链接。同时,乡村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也将扩大农业互联网等绿色产业经济比重,还乡村生态以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三.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良性信息流动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保证农村安全稳定、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由于乡村信息化平台和软硬件资源薄弱,农民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给各种违法、虚假内容以生存空间。随着乡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站广泛进入,可以给农民提供真实、有价值的数字资源,让国家大政方针、利农信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从根本上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文明风尚。

四.构建村务数字化平台,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村务数字化是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村务工作应打造成集村务管理、党建工作、农村电商和精准扶贫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借助信息化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而整合农村各类生产要素,连接城乡资源,促进城乡融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五.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政府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通过互联网授课、远程教育等手段,加快培育一批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适应互联网经营模式的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尽快打赢乡村脱贫攻坚战。

检验“三农”信息化建设成果,关键看农业、农村、农民能否“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政府应有序引导农民参与乡村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提出自己在生产、生活、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从而在政策上把农民被动接受信息服务产品,转变为农民提出实际需求,政府和企业量身打造满足该需求的综合信息服务产品,做到农村信息化真正为农民服务,最终实现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