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董吉增的坚守与担当:百姓至尊
百姓至尊
——城镇化进程中簸箕刘村支书董吉增的坚守与担当
本网记者杨志华 申相磊 通讯员 刘强
“簸箕刘,簸箕刘
簸箕刘富得流了油。
人人手里有股份,
家家住上小洋楼。
衣食住行全都管,
生老病死全不愁。
簸箕刘,簸箕刘,
簸箕刘多亏老董头。
天天围着大伙转,
没日没夜像头牛。
当官不为自己想,
群众冷暖记心头。
簸箕刘,簸箕刘,
跟着老董有奔头。
簸箕刘,簸箕刘,
下辈子还在簸箕刘……”
这是流传在鲁西北德州的一首顺口溜,里面提到的老董头便是山东省德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簸箕刘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董吉增。
董吉增(右)在与村里的老年人聊天。
年近花甲,担任支部书记23年的董吉增一直怀揣“创幸福基业,奉百姓至尊”的信念,披肝沥胆,宵衣旰食,带领村民把一个集体负债50多万元的穷村发展到如今村集体净资产12亿元、人均70万元富裕村, 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探索出一条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村民变股民”的致富之路。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德州市乡镇企业家”“德州市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德州市人民好公仆”等荣誉称号,并当选德州市第十五届、第十六届、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董吉增,用一个个传奇故事演绎出城镇化进程中一位村支书全心为民的坚守与担当。
临危受命,先把村集体大河里的水灌满
1958年董吉增出生在山东省德州市簸箕刘村。1976年参军入伍,在军营的大熔炉里煅造了四年。1980年复员后,董吉增回到了老家德州簸箕刘村务农。1982年春天,到当时的曹村公社上当武器保管员,“那时候村里都穷,能有15元补助还有15斤饭票,觉得高兴的不得了。”
这期间,正值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农村改革浪潮席卷全国。20多岁的董吉增,并不安于“一亩三分地”种粮食,而是投身于时代改革洪流中,摸爬滚打,养过鱼、种过藕、养过猪、倒腾过粉煤灰……1984年,董吉增利用原生产队牲口棚办起了一个包装制桶厂,在做制桶厂的同时还生产染料化工产品用玫瑰精制作碱性桃红,因市场走俏,赚了钱,不仅如数交给村里租金,还给村里购买了辆大型推土机。
簸箕刘村集体的旧砖厂
1985年董吉增担任村委会主任,就这样一直干了近10年。1994年簸箕刘村集体出资兴办的砖瓦厂因经营不善,背负了50多万元债务。沉重的债务,压得簸箕刘人喘不过气来。50万元,在当时对一个农村来说是一笔巨额债务,猴年马月才能还清啊?谁又能还的起呀?不堪重负的老支书坚决撂挑子不干了。
怎么办?村民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脑子活、敢闯敢干、时年37岁的董吉增身上。
“秋水寒意雁识得,邦临危难士担当。”危难之时,董吉增不辱使命,毅然决然挑起了这个烂摊子。1994年7月5日,他接过村支书的重担走马上任。第一刀,他对砖瓦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实行厂长负责制,严字当头,降残次率、提高年产量……
天道酬勤,三把火这么一烧,竟烧出个开门红。奇迹出现了,当年砖瓦厂扭亏为盈,到1995年底,净赚利润60多万元。
董吉增马不停蹄,乘势而上,在砖瓦厂捷报频传的同时,他强力推动簸箕刘村又成立了村建筑队,没有资质,就挂靠在乡里天元集团,成立第六分公司,承建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家具厂扩建工程,建安量达一千多万元,为村集体又积累了不少资金。
簸箕刘改造前的旧村貌
1998年,德州市成立经济开发区。簸箕刘正处于开发区中心位置,董吉增意识到,开发区的成立将使本村土地面临逐步被征用。“到时候土地被征用了,村民就断了命根子,补偿款过几年就花光了,那时候就只能坐吃山空。怎么才能让村民有份稳定的收入,越过越好?”那段时间,一个个问题困扰着董吉增。经两委成员慎重研究,决定应该抓住开发区建设这个机遇顺势而为,于是成立了村集体企业“簸箕刘工贸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根据城市规划部门规划,德州行政中心、文体中心、商务中心多个政府项目将坐落在簸箕刘村属土地上。董吉增看到了德州城市开发的机遇,决定成立本村自己的建筑公司,参与城市建设和土地开发。经过上级和相关部门查验、批准,簸箕刘正式成立了德州宏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说起公司名字,董吉增似乎还沉浸在当年喜悦之中。“一得到批准,我们立马乘车去办手续,在车上就想公司的名字,大展宏图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叫‘宏图’吧。”
宏图大展的时机,真的如期而至,2003年9月,簸箕刘村占地100多亩的砖瓦厂按政府要求被拆迁,政府通过土地“招拍挂”程序,将土地拍卖给开发商,因砖瓦厂土地已办理了国有土地手续,政府按有关政策给予补偿金达1200多万。进军如火如荼的建筑市场,董吉增掌舵,带着簸箕刘村这艘轮船,开辟了一条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富民强村的致富航道。
接下来,簸箕刘启动德州最大的电动车交易市场,卖门店、出租商铺……收入滚滚而来。
2012年2月15日,时任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传忠(右)为簸箕刘“全国文明村”揭牌
2009年4月,董吉增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2009年全国运动会在山东省举办,德州市承办篮球比赛项目。而市体育馆规划就建在簸箕刘村边上,于是该村面临整体拆迁。依托簸箕刘工贸开发公司和宏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吉增决定自拆自建。不仅解决本村人口的住房,还有多余房源对外出售,加上临街商铺售卖、出租,一个工程下来,簸箕刘村赚了一个多亿。
改造八里庄社区、承建袁桥大社区……在董吉增带领下簸箕刘村人摧城拔寨、不断壮大,村集体净资产超过12亿元。如今的簸箕刘社区,成立了山东簸箕刘集团有限公司,下辖德州宏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德州大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德州盛和酒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德州幸福基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对于董吉增而言,最自豪的远不在此。站在锦绣·阳光城开发项目的工地边,看着26栋大楼日渐升高,董吉增点了支烟,指着眼前这片拔地而起的项目建设工地,告诉记者,“我们这个项目2018年初就可开盘销售,2019年国庆节前向业主交房,这26栋大楼全部售完。按照现在的房价保守估计,届时我们至少能赚8个亿,村集体经济净资产将达到20多个亿,人均占有资产将超过百万。”
村民变股民,让每个村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
201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发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拉开大幕。激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此时的簸箕刘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权量化到人工作已在先行先试的道路上走了五年。
随着簸箕刘村新村建成为簸箕刘社区,企业项目越做越多,村集体收入越来越高。“要把这些收益落实到每个村民日常生活中,能让村民从村集体经济中长期稳定受益。”董吉增认为,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势在必行。
在董吉增办公室,一份名为《簸箕刘社区居委会集体资产股份制量化实施方案形成过程》的材料详细地记录了董吉增主持制定的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实施方案过程。
2010年,为充分做好集体资产股份制量化工作,簸箕刘社区居委会名下所有集体资产须先报德州长河办事处经营管理中心审计核实,确保集体资产的真实性。由办事处经管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并提交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会议通报。7月,从起草《簸箕刘社区居委会集体资产股份制量化实施方案(讨论稿)》到“参照稿”再到《簸箕刘社区居委会集体资产股份制量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11月1日通过实施,董吉增组织村两委召开了10次专题会议,三次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两次挨家挨户户搜集征求修改意见,7天全社区公示……
“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开会研究解决,股权量化分配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一定要让村民说了算。这样才能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董吉增说告诉记者。
为保证簸箕刘各项优抚政策和各项社会事务的正常开展,发挥集体经济优势,切实保证让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群众,根据集体资产清查核算结果,簸箕刘将总资产分为两部分,即全员股和集体股,其中全员股占总资产80%,集体股占总资产20%。
就全员股而言,按照2010年清产核资结果,以当时1600多位村集体成员计算,平均得出一个基本股。簸箕刘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股份制量化方案中享受基本股100%股权的成员计算,每人每月享受300元的生活补助费。2015年12月,簸箕刘党员、群众代表大会对《方案》进行第一次修订,将这一补助提高到每人每月享受600元。
随着我国城镇化深入推进以及户籍等制度改革,原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出现许多复杂情况。有村民已经在城市定居、考上大学留在城市工作、外嫁女、新生儿等是否纳入集体组织经济成员,各种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法律没有统一明确规定。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集体成员身份如何界定、集体资产股权怎么分配成为全国多地面临的难题。
哪些人可以参与分配、怎么分配,这些难题在簸箕刘村得到妥善的解决。
簸箕刘村在《方案》分门别类,做出详细说明。通览《方案》,涵盖之全,考虑之细。“别看是一个小村子,情况很复杂,每种类型我们都得涉及到,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不同村民的利益,也要体现公平,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认可这个《方案》。”董吉增说。
“原本村在册农业人口、村庄改造前在本村有住房及其他”三大类17种情况可以享受股权分配。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规定哪些人不能享受股权。”董吉增告诉记者。1994年元月1日以前参加过国家行政、人事等有关部门招聘安置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非农业人员;原籍不是本村、虽将户口迁入本村多年,但未参与最后一次(2001年)土地调整的;虽在本村有住房,但原籍不是本村又非本村成员家属的非农业人口;非双女户或多女户,出嫁女户口应迁未迁、村庄改造前在本村又无住房的;离婚或丧偶女子已再婚到外村;外来户口挂靠人员(空挂户);未及时办理户口注销的死亡人员等十种情况不能参与分配股权。
有了可以参与股权分配的成员资格和范围,面对村里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如果让大家都统一按照一个标准分配股权,这是不公平的。”董吉增明确说,“我们参照基本股权,根据不同成员,分为享受基本股权的100%、80%、70%、60%四类标准。”
哪些人可以享受100%,哪些人享受60%,《方案》上标注得清清楚楚。原本村的在册农业户口可以享受100%,村庄改造前在本村有住房且长期居住,但未参与最后一次(2001)土地调整的出嫁女、配偶及其婚生子女;原籍是本村农业户口,因各种原因将户口转为非农业,但从未参加工作的等八种情况可以享受80%股权。原籍是本村农业人口将户口转为非农业且于1994年元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员,虽经政府部门在企业安置就业,但因企业破产、倒闭、裁员现已下岗的,这类情况可以享受全员股部分70%量化股份。原籍为本村的出嫁女离婚或丧偶后回本村居住或将户口迁回本村的可以享受60%。看似“差别化”的待遇,却将村民各种不同情况处理很得当,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
股权量化到人后,簸箕刘向股东代表出具统一印制的记名股权证书,作为行使股权的凭证。“拿着凭证到工商部门变更经济组织性质和股民基本信息,我们以后也是股东了。”不少村名高兴地说。
股份设定是为了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的,原则上不允许将股权转让、质押、提现。对于特殊期情况,比如出嫁女和举家迁出,须经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全体家庭成员共同申请并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代表会研究同意后,办理相关手续。董吉增告诉记者,“一旦转让、提现,以后就不再享受全员股相应红利,也不能再享受集体股相应福利。”
在方案制定之初,董吉增就明确表示,可以参与分配的集体组织成员要采取动态管理机制,应进则进,该退则退,不能一次定终身。
有违法行为的,结婚时户口迁入本村、离婚时没在本村取得住房的等情况由集体收回股份。量化配股以后,剩余集体资产作为今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周转资金并为今后新增人员按规定量化配股所用。
为界定新增人口,簸箕刘划定了具体日期,即2010年10月31日24时,这之后的新增人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属)根据其户口性质,以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配股为基础,自截止日起新增人口每晚一个季度相应递减5%股份,每季度末调整该季度新增人员股份,下季度开始享受股利分红及福利待遇。
集体股由集体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幸福基业资产管理公司)持总资产20%股份份额,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及企业所得的收益按照平等、平均的原则用于在本社区生活居住的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家庭成员各种福利。
如今,簸箕刘村60岁以下村民每人每月可以领取600元的生活补助。60岁以上的村民除了每月600元补助外,还可以在集体股、幸福基业公司领取400元,也就是说一个月1000元。一对60岁以上的夫妻一个月至少2000元,“这比养个儿子都安心。”不少老人戏说。
簸箕刘新村——盛和景园鸟瞰图
奉百姓至尊, 让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和幸福生活
在簸箕刘社区,记者遇到31岁的刘海强,提起董吉增,刘海强直言这是他的“救命恩人”,言词间透露着无限感激。
2007年,正在青岛读大一的刘海强突然被查出白血病。“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一片空白。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要走到尽头。”刘海强说。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而言,患上白血病,几十万元的医疗费用就相当于给我下了死亡通知书。
但刘海强是幸运的。董吉增得知刘海强患病,立即组织村两委开会研究制定帮助办法。随后,《簸箕刘社区居委会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应运而生,2007年7月20日在簸箕刘社区党员、群众代表大会通过并实施。以每人年累计住院(县级及以上医院)医药费1万元为起付线,按就诊医疗费多少,分段制定救助比例。住院医药费在1万元以上(含1万元)至2万元(含2万元)的,集体救助总费用额的15%……住院医药费30万元以上的,集体救助总费用额的35%……
在医院花费48万多元后,刘海强康复了,簸箕刘给报销了15万元,加上新农合以及村民的捐助,刘海强一家基本没有了负担。
多年来,进城农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横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前的一道坎,严重影响着城镇化质量。
“做百姓的坚强后盾,决不能让簸箕刘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能让每一位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家庭成员因缺钱看不起病。”这是董吉增给自己定下的红线。
2016年6月,年仅26岁的村民周霞患了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电话打到董吉增这里,听着那头病人家属泣不成声,面对昂贵的医药费无奈放弃的时候,董吉增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先由自己筹集20万元给患者家属打在银行卡上,后经村两委开会研究,大家一致同意提高重特大疾病报销比例。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医疗费用超过30——80万元的,簸箕刘逐步提高报销比例,最高可达60%。最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周霞的病奇迹般的治愈了,82万元的医疗费用,簸箕刘村集体报销了近50万。
簸箕刘百姓的文化生活
“创幸福基业,奉百姓至尊”,这句话醒目地印在了董吉增的水杯上,也刻在了他的心里。簸箕刘从集体总资产中拿出20%作为集体股,成立德州幸福基业资产管理公司,分配到现生活居住在簸箕刘社区的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及家庭成员,除了大病医疗救助外,簸箕刘还设置了教育奖励经费。考上专科奖励1500元、本科2000元,考上德州市重点中学奖励1000元。
在簸箕刘,路上看到的老人个个精神矍铄,满面笑容。原来,簸箕刘的幸福基业公司专门给60周岁以上的老人定了一项福利。年满60周岁老年人,重阳节当天每人发放1000元大红包;70虚岁以上老年人,生日当天,定制一个生日蛋糕由社区两委派代表人送到家中,并送1000元生日祝福金;年满75虚岁以上老年人,生日当天,定制一个生日蛋糕由社区两委派代表人送到家中,并送2000元生日祝福金;年满80虚岁以上老年人,生日当天,定制一个生日蛋糕由社区两委派代表人送到家中,并送3000元生日祝福金;年满85虚岁以上老年人,生日当天,定制一个生日蛋糕送到家中,社区两委成员集体到场祝寿,并送5000元生日祝福金和一束鲜花;年满90虚岁以上老年人,生日当天,定制一个生日蛋糕送到家中,社区两委成员集体到场祝寿,并送10000元生日祝福金和一束鲜花。
春节(福利标准/人:40斤面粉、10斤花生油、10斤大米、10斤水饺粉、5斤带鱼、1斤香油、1只扒鸡、150元鸡肉、鸡蛋、猪肉票)和中秋(福利标准/人:40斤面粉、10斤花生油、10斤大米、1斤香油、1只扒鸡、1斤月饼、150元鸡肉、鸡蛋、猪肉票)两节福利、老年人节日慰问金、冬季采暖补助、物业补助、新农合、新农保保费缴纳等一系列惠民福利让簸箕刘的老百姓在城里也无后顾之忧。目前,社区一年为居民发放各项补助、救助金达1700多万元。
每天早上6点多,董吉增陪老伴儿散步,村里老人总是爱开玩笑对他老伴儿说,“大妹子,你可得照顾好我这兄弟啊,我们都得靠着他多活几年呢。”
“老人们的笑脸,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也是最大的动力。我就想着让百姓晚年能更多地享受到簸箕刘的温暖。”董吉增笑着说。
簸箕刘给村民发放福利
越拆越富 让天下第一难的拆迁变“喜迁”
簸箕刘村地处德州市体育中心西北侧,在新城规划之初就在拆迁之列,由于行政区划变动,一直没能实行。2008年4月,该村又划归市经济开发区,拆迁问题提上议事日程。9月,确定安置地点在跃华学校西侧。第二年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部分项目要在德州举办的消息,加快了该村拆迁的步伐。
2009年3月,市里考虑到在新村没有建好的情况下,整村拆迁难度很大,决定分批进行,先拆68户;同时在跃华西侧启动安置楼工程,建设多层17幢、高层7幢,容纳1294户。68户拆完后,4月20日,市里为了迎接全运会,开展了城建综合整治行动。24日,村党支部书记董吉增,接到了上级命令,为了给全运会创造良好环境,簸箕刘村必须在5月底前拆完。
俗话说:“故土难离,破家难舍。”要老百姓搬出祖祖辈辈住惯了的旧居,谈何容易,更何况又是在新楼没有盖好的情况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多人到哪里去租房?一系列困难摆在村党支部面前。
于是,董吉增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研究如何发动群众,如何解决拆迁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分组分片召开村民会议。25日至26日,董吉增连着讲了两个早晨、两个晚上,把嗓子都累哑了,向村民讲解拆迁的原因、意义、前景,要求5月3日前,所有户搬出村,20日前拆完。接着实行村干部承包责任制,每天下午6点,村干部开一个碰头会。
为了解除群众后顾之忧,村里规定,每户每月补助租房费600元;承诺今年年底前竣工安置楼,新楼建成后,村里统一为每户免费安装整体厨房、太阳能热水器、内装门,取暖、物业不收费。并为群众算了笔放心账:拆迁补偿费每户15.3万元,新楼土地费村集体拿,按造价成本680元每平方米,卖给村民,200平方米的楼才13.6万元,光补偿费就花不了,通过拆迁经济困难的户就能大翻身。
在拆迁中,随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正当旧房拆迁工作紧锣密鼓而紧张有序地进行时,突然传来不幸消息,原村大队会计姜凤德突发心脏病死在车里。按农村老传统,要在家设灵堂,亲戚朋友都来吊唁。但面对已经剩下半拉子的房屋,姜凤德灵堂设在自家已不大可能。
灵堂设在哪儿,在那个时间节点,成为了一个关乎拆迁过程的“大问题”。“在村民看来,把别人的灵堂摆到自家是特别忌讳的,一般人是甚至包括亲朋好友都不会乐意。”董吉增说,“咱不能让他家人因为没有送好最后一程而心怀愧疚。再说,如果连设灵堂的地方都没有,让村民怎么看,还怎么相信整村拆建项目,怎么相信村干部?”
董吉增多次和村干部商量,最终由村集体出资在村里买了一套即将拆迁的房子设灵堂,说服村干部,董吉增把村委楼里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用来接待来吊唁的亲戚朋友。
一个干部的一言一行,看似简单,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葬礼顺利结束,姜凤德家人一个劲儿地感谢董吉增。“这么忌讳的事,董书记都能主动揽起来,说明真是给我们百姓干实事的人,我们得支持他。”
村民孙泽祥28岁的儿子,出车祸身亡。由于他家在附近八里庄租房,按农村习惯,死人不能停放在别人家。于是村干部出面,将村里一个将要拆迁的厂房买下来,搭起灵棚,村干部帮着忙了3天,办完丧事。有了这两档子丧事,于是村里研究出台了搬迁期间特事特办的规定:搬迁期间,谁家有白事,村里补助2000元,有红事补助1000元,村干部帮着料理。
村民孙汉芳接连搬了3次家,却没有怨言。他有94岁的老母需要照顾,60岁的老伴因癌症已两年病倒在床,要说搬家最令人头疼不过。他家原来住在村中部,2003年,新城长河大道改造时,冲了他家的房子,他到村东头租房住。当年3月第一批68户拆迁时,他租住的房子又在拆迁之列,他被迫又搬到了村西租房住。再一次全村拆迁,他又跟着重新搬家了。他对记者说:“我们村是越拆越好,我们早就盼着拆迁了。我们村比周围村经济条件好,看着其他村都住上了楼,我们心里着急呀。这次拆迁,我们就看到盼头了。再说,村里又为我们考虑得这么周到,我们有困难也都自己克服了,不愿再给村干部添麻烦。”
对于新楼的进度、质量,村民们也很关心。5月7日早晨,村民孙汉泉,到工地上转了一圈儿,看到安置楼进度快、质量好,高兴地给村党支部书记董吉增发了封短信。其中有一首他自编的打油诗:“勉从陋室暂栖身,企盼小区万象新。来日乔迁之喜庆,众口颂扬公仆人。”
孙汉泉对记者说:“开始群众想不通,后来很感动。因为还没建好安置楼,就让这么多人大搬家,太不近情理。可经过董书记做工作,我们也认识到,这是为了全运会,为了咱德州的形象。再说,我们村这几年,经济发展这么快,都是村干部领导得好。我们支持村干部的工作,让他们腾出精力谋发展,就是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为我们自己谋更大的福利。”
68岁的村民董福荣说:“有的群众嫌拆迁时间太紧张,要找支书,周围的村民就劝他:人家支书家就不拆迁了?他不但管自己家的事,还要管全村的事,你就不要给支书添乱了。”
2009年,簸箕刘整村拆建的故事在德州轰动一时。全村一共496户、1859口人,一周之内,全部村民在外村找到暂居地,仅用了28天时间,整个村子全部顺利拆完。
“看着是一次拆迁,考验的是平时的工作。”董吉增说,多年来,村集体为群众谋的福利,换来了群众对村干部信任。一次拆迁是对村干部多年工作的综合测评,他反映的是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体现的是干部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干部只有在平时工作的每个细小环节上,都脚踏实地,落实到位,才能得到群众信任。簸箕刘村能够顺利迅速拆迁,是该村党支部多年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结果。党员干部言必行、行必果,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威信、树立了形象,关键时刻,党支部一声令下,群众才能闻风而动,步调一致,行动迅速。
作为一名党员 让村民从咱身上体会党的温暖
在办公室与董吉增交谈时,他突然站起来,箭步跑到窗户边,拉开窗户扒着往外看,记者正纳闷儿。董吉增说,“有消防车的声音。”记者感叹已经60岁的董吉增听力好。“我呀,也说不上听力好,只是对这些声音敏感,只要每次有消防车、警车、救护车的声音,我都会看,直到驶离到我们社区我才安心。”董吉增笑着说
发现消防车奔着社区大门驶来,董吉增立刻跑出办公室,对着社区大门门卫喊:“赶紧去看看谁家叫的消防车,咋回事?”大概过了两分多钟。董吉增的电话响了,“原来是社区8号楼6楼的一户村民发现一个马蜂窝啊,不用叫消防车,我都能去给他们挑了。”董吉增哈哈大笑。挂了电话,董吉增欣慰地对记者说,“这是好事儿,说明村民们的安全意识和科学救助意识提高了。”
虽已近60岁,但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董吉增依然很灵敏。在董吉增看来,“基层老百姓平时接触不到高级领导,村支书是啥样,政府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啥样,一个村支书,就要对全村老百姓负责。”
有关农村工作方面的如《村委会组织法》、《村委会自治法》、《土地法》、《公司法》相关法条、德州市发展规划、房地产开发信息……董吉增都能信手拈来。“背负着整个社区百姓的幸福,就要时刻想在百姓前面,先百姓之忧而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既想百姓好,也要能让百姓幸福,大伙才信得过你。”董吉增坦言,“不少人认为我胆大,甚至幸运,但是并不清楚我做每个项目都下足了工夫,不掌握实信息,不研究透趋势、政策,我是绝不会贸然出手的。”
谈到个人能力,董吉增让很多人折服,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市场洞察力敏锐,善于研究政策,顺应潮流,会抓机遇……董吉增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泰和房地产有限公司,也可以开展房地产相关业务。“谈到这公司,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90年代,本来是给村里注册这个公司的,但村两委对市场经济、开公司这些新事物认识模糊,意见不统一,不同意以村集体名义成立这公司,没办法我就只能自己注册了,寻思着做好了,再带领村民一块儿挣钱。”董吉增笑着说。
有人说董吉增傻,村里那些钱他完全可以凭本事挣到自己腰包,成为众人羡慕的亿万富翁。
但对于“傻”这个问题,董吉增有着清晰的认识。2014年底,德州市一位领导到簸箕刘社区调研时问道:“老董,听说有的不少富裕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村干部都多持股份,你持多少股权?”董吉增淡定的说:“我只持有一个普通村民应持有的股权,不会多持一股!要那么多钱干啥,如果我自己有金山银山,而全村老百姓过得不富裕,那又能有什么意思呢?”
董吉增解读战友送他的诗
空中俯瞰簸箕刘村旧村址,已无一处房屋,但五横七纵的黄土村道依然清晰可见,转望不远处的新村楼宇,董吉增不由自主地笑了,他似乎看到了两年后锦绣·阳光城小区竣工、售楼的火爆场面,看到村民个个成为百万富翁时洋溢幸福的脸庞。
23年来,由贫穷到富裕,从农村到城市,城镇化进程中簸箕刘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董吉增一直初心不改:“党的政策好,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好,班子成员和全体村民支持的好,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村支书,没有理由干不好!百姓至尊,共同致富,让村民们从咱身上体会到党的温暖,是我分内职责,更是我一生无悔的追求!”
“大熔炉火炼真金,
造就堪当大任人。
卫国能叫疆土固,
兴邦敢创半城新。
铁肩伟业千秋壮,
义胆民生百姓亲。
赠友无需我多语,
公将行动颂军魂。”
一个老战友王桂明的诗句,可谓对董吉增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