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生活>正文
7月15日—17日,“科学环保 有问必答”探寻团在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绿色行政与生态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林震教授的带领下,相继探访了“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北京大兴留民营村,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天津市盘宇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生态农业”环保探寻,探寻京津冀地区生态有机农业发展亮点,总结生态农业的实践路径,为建设“绿色北京”积累经验、探求思路、寻找创意。
从起初一家一户的沼气池到今日七村联供的沼气工程,北京市大兴区张子营乡留民营村用33年的生态有机农业发展实践摸索出了一条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各业良性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
沼渣、沼液也不会扔掉滴~!会作为有机肥还田,这些童话般的小房子里就用有机肥种着蔬菜、果树呢。
很难想象如今村容整洁、红墙青瓦、绿荷满池的留民营曾满眼尽是车道沟、泥土路、柴草垛、土坯房。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旅游办公室主任王秋菊说起留民营村的历史,打趣地说:“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后不打粮’。”
时任村支部书记张占林带领全村人民从村里实际出发,从村里养殖场内堆积如山、臭气熏天的鸡粪入手,把一家一户的沼气池变成了如今七村联供、满足近千余户农民生活的沼气工程,起初近乎“妄想”的“点灯不用油,做饭不发愁”如今却变成了辐射留民营周边六村的集约化、立体式经营之路。
“沼气工程原料来源于村内家禽养殖场中的鸡粪,产生的沼气用于村民和其他六村日常炊事,剩下的沼渣沼液还田,用于有机农作物的生产。”留民营村沼气站站长李春海介绍说。
生态环保终究不能离开经济发展,只满足百姓生活、不提升幸福指数终究还是无法留住百姓的心。
生产沼气剩下的沼渣和沼液,变成了留民营村继续打开循环发展之门的“敲门砖”。
科普一下,这是“卧式”发酵池——从入料口把粪便秸秆用输送泵输送到发酵池内来发酵沼气,所产气体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脱硫间”。
在李春海看来,沼渣、沼液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施用于菜田,保证了土壤内的有机质含量,避免了化学肥料对土壤成分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2002年,留民营有机蔬菜基地通过国家“OFDC”有机食品认证、取得进出口贸易认可;2006年,荣获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有机种植者大奖”。
纷至沓来的荣誉是对留民营村发展循环经济、走集约化生产道路的认可和鼓励,更激励了留民营村村民坚定走生态农业道路的信心。
使用沼气,不仅解决了村内畜禽粪便污染问题,还满足了村民生活用气和有机农作物生产需求,“村里干净整洁了,生活环境改善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王秋菊说。
以沼气为纽带,留民营村把养殖场的废弃物纳入到农村能源的综合建设中,把能源生产的剩余物“归还”自然,“不仅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留住了绿水青山,更留住了老百姓的心”。
在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用一串串数字践行着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用渐行渐稳的脚步丈量着生物天然气发电的绿色之路。
除了输送电力,剩余的沼渣、沼液一年还将生产1万吨固态有机肥和8万吨液态有机肥,用于当地有机种植。
畜禽粪便,玉米、小麦秸秆这些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产生的餐厨垃圾、有机质生活垃圾,工业生产的酒厂酒糟、污水厂污泥、造纸厂纸浆等有机废弃物,统统都是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沼气的原料来源。
由北京合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德青源延庆生态园沼气发电并网项目,每天可处理200吨鸡粪和300吨污水,产生沼气2万立方米;更重要的是,每年向华北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为缓解华北地区电力紧张局面发挥重要作用。“绿色电力”为建设“绿色北京”冲锋在前。
对“高效、节能、环保”发展理念的身体力行,离不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沼气工程运营的实践经验,更离不开生态农业践行者们的集体攻关。在“合力清源”,一批经验丰富的沼气工程技术人才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合力,攻克了包括高浓度厌氧发酵技术、沼气除硫提纯技术等多项技术难关。
坚定的环保理念、无畏的闯关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为“合力清源”解决城市垃圾、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污染问题提供创意和灵感,在“可持续”理念的指引下,“合力清源”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治污、产气、发电一体化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