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
时间:2016-08-04 来源: 作者:chuhe
1.选种
选夏花生留种
实践证明,选用夏花生留种质量较好。因为夏花生在秋高气爽的环境下生长,较春花生病虫害少,结实率高,过熟果少,含油率低,而且在收获时,天气晴朗,温度适中,雨水较少,便于晒种,种子发芽率高。另外,储存时间较短,感病概率小。
科学选种
择无病虫危害、植株生长健壮、分枝数多、高度适中、果多粒饱、双仁果多、大小均匀的单株。将入选的优良单株的花生果收后单独晾晒,单独存放,第二年单独种植。第二年收获时,重复上年的选种工作,这样经过2~3年的连续选种,对已经退化的品种可以起到提纯复壮的作用;对刚引进的新品种,则可防止其种性退化。
2.播种
(1)春季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2℃时,珍珠豆型花生即可播种。约在4月底至5月上旬,地膜覆盖栽培可稍提前7~10天。
(2)播种密度与方式。垄作:垄距50cm,穴距13~17cm,即12万~15万穴/公顷,每穴播两粒。地膜覆盖畦作:一畦两行,小行距40cm,穴距13~17cm,每穴两粒,即12万~15万穴/公顷。
3.查苗补苗
花生的产量主要由第一、二对侧枝上的荚果形成。第一对侧枝在花生出苗后3~5天就开始生长,出苗后要及时将植株周围的土扒开,使子叶和叶腋侧芽露出地面,促使侧枝生长和花芽分化。同时也清除护根草,减少蚜虫为害,从而也减轻病害发生。清棵的深度,以露出两片子叶为标准。清棵时不要损伤或碰掉子叶,以免影响第一对侧枝的发育。结合清棵进行定苗。
4.后期管理
(1)防止徒长
花生饱果期,营养生长逐渐减退,营养物质大量向荚果转移,干物质迅速积累。但因气温、阴雨、光照及施用氮肥过量等多种原因,致使花生茎叶徒长,过早封行,田间郁闭,消耗大量的养分,抑制果实干物质的积累,影响产量。因此,对有徒长趋势的花生,要采取措施,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对提高花生的产量有明显的作用。
(2)防止早衰
因缺肥造成早衰的田块,应在结荚到饱果期每亩根外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加1%尿素溶液50千克,喷施时间最好在晴天下午4时以后,每隔10天喷一次,一般喷2-3次。
(3)防止积水
在花生生长后期,花生田绝对不能积水。如遇雨或连阴雨时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水,使田间湿度过大,造成茎叶徒长,土壤通气不良,影响根系和荚果鼓粒,并易造成大量烂果或发芽,降低产量和品质。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块种植花生,一定要实施高垄栽培或挖好排水沟,降低水位。
(4)防止病虫害
花生后期最主要病害是叶斑病,在防治上,发病以前就应喷洒1-2次1∶1∶300倍波尔多液进行预防。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防治。花生后期的主要害虫是以蛴螬为主的地下害虫,要及时防治。后期蚜虫发生,当有虫株率达到5%以上时,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5.花生的收获时期
花生的收获期应根据植株长相和荚果的成熟度来确定。从植株长相看,上部叶片变黄,中下部叶片由绿转黄并逐步脱落,茎秆转为黄绿色并枯软,饱果率在75%以上,荚果果壳硬化,多数荚果的网纹明显,荚果内部海绵层收缩破裂并有黑褐色光泽,种仁饱满,种皮呈现固有的颜色,就要抓紧收获。收晚了掉果多,拣拾困难,产量降低,品质变劣。一般先收早熟品种和瘠薄地块,迟收晚熟品种和水肥充足地块。土壤湿润时收获的荚果比干燥时收获的荚果发芽率高。留种用的花生,要比一般用的花生提早收获。适期收获的花生果壳内膜呈白色,种子活力强。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