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麦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16-10-07 来源: 作者:chuhe
主要防治对象
以小麦条锈病为主,兼顾小麦白粉病、赤霉病、雪霉叶枯病、麦蚜、红蜘蛛和吸浆虫。
综合防治策略
西北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越夏区和菌源基地,也是新小种产生的策源地。以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治理为核心,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措施压低越夏菌源、减轻秋苗发病。在其它地区采取绿色防控与配套技术相结合,应急处置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新疆和宁夏地区可针对当地情况确定防治时期。
主要技术措施
推广种植抗病虫品种为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推广相应的防治技术,确保小麦生产安全。
小麦播种期
主要防治对象:预防苗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雪霉叶枯病和黄矮病,防治地下害虫。
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在条锈菌菌源基地的陇南地区、海东地区和宁南地区的不同区域和海拔地区、推广种植含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全生育期抗病品种。在土壤墒情许可的情况下,结合越夏期消灭自生麦苗,适当推迟播期5-7d左右,并铲除田间周围的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对于成株期抗病品种采用种子药剂包衣或拌种。在小麦玉米两熟且实施秸秆还田地区推广精细整地,清洁地表玉米秸秆,减少赤霉病初始菌源;在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地区,拌种时需要与防治地下害虫的药剂结合施用。在关中西部和陕南地区,采用种植抗耐病品种,结合药剂拌种防治苗期条锈病、白粉病和地下害虫,关中东部地区推广成株期抗病品种或慢锈性品种;渭北旱塬地区采用药剂拌种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和蚜虫危害,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种子处理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丙环唑(propiconazol)、咯菌腈(fludioxonil)、戊唑醇(tebuconazole)、噻虫嗪(thiamethoxam)、吡虫啉(imidaclprid)、辛硫磷(phoxim)、新高脂膜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
小麦出苗-越冬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菌源基地及冬繁区点片发病麦田,兼治苗期白粉病,预防小麦黄矮病。
重点监控陇南麦区、海东麦区条锈病秋苗发病情况,在病害发生严重时,需进行打点保面。在条锈菌冬繁区的陕南地区,加强监测,对早发病田进行控制。在渭北旱塬地区、甘肃陇东地区、陇南地区、宁夏南部冬麦区注意防治苗期蚜虫,预防小麦黄矮病的发生。
小麦返青期-拔节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冬繁区早发麦田,可兼治白粉病;旱塬地区早发红蜘蛛等。
春季在小麦条锈病冬繁区早发病田,采取普查与系统调查相结合,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2m直径的区域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20米直径区域,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散蔓延。3月下旬-4月下旬,结合田间病情监测情况,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结合新高脂膜,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在渭北旱塬气候干旱的情况下,注意小麦红蜘蛛的防治,当平均33cm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abamectin)、哒螨灵(pyridaben)等药剂结合新高脂膜喷雾防治。
5.4 小麦孕穗期-扬花期
主要防治对象: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雪霉叶枯病等
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和状况,结合穗期主要病虫害,实施“一喷三防”措施,根据主要病虫种类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triadinefon)、烯唑醇(dini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环唑(epoxiconazole)、腈菌唑(fludioxonil)、丙环唑(propiconazol)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
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注意预防赤霉病的大发生。抓住小麦扬花初期主动施药预防;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提早至破口抽穗期。药剂可选用氰烯菌酯、烯肟菌酯(enostroburin)、戊唑醇(tebuconazole)、咪鲜胺(prochloraz)、多菌灵(carbendazim)等,用量及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袋推荐剂量,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防。在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唑类药剂;根据短期天气预报,若5-7天后仍有连阴雨或露雾,应进行每二次药防治。
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吸浆虫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在小麦抽穗期,每10复网次有10~25头成虫,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或在抽穗前的5天内当10块黄板上累计有4头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重发生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吸浆虫重发区,充分利用药剂持效期,适当前移防治时间,在成虫发生主峰期用药。对于穗蚜发生严重的地区,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时,益害比低于1:150头时,可选用啶虫脒(acetamiprid)、吡虫啉(imidacloprid)、抗蚜威(pirimicab)等药剂喷雾防治,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锄禾网官方微信(chuhe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