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粮食安全评估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
聚焦粮食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本网讯 10月11日,2015中国粮食安全评估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同时发布《2014—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会议由北京工商大学、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中华粮网、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国食品业诚信联盟、盛华宏林粮食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盛华宏林购、龙宝溯源商城联合举办。盛华宏林购电子交易平台同时正式启动。
据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食品(农产品)研究院院长洪涛介绍,今年我国粮食实现“十二连丰”,其背后存在结构性问题,消费需求正由量,向质、向品牌转变。粮食安全定义中的品质安全和营养安全应受到更多重视,从而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体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看待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加快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发展方式转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TPP影响我国粮食产业
日前,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已搭建,对我国粮食产业产生一定影响。“在这个新形势下,与更多的国家及地区签署自贸协定是应对举措之一,粮食虽与其他商品不同,但最终也将面对降低甚至零关税的趋势。”业内人士表示。
会上,与会专家提出,我国粮食“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需进一步研究与思考。“走出去”不仅是到国外种地,国内粮食少了再运回来,这等同于变相进口。突破“调剂余缺”概念,建立知名跨国粮商,真正介入国际市场,布局自己的粮食供应和产业链,是我国粮食在国际市场占据主动权、提高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高库存不利粮食安全
由于国际农产品价格下降、进口量增加,国内粮食库存压力增大。《2014—2015年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秋粮上市以来,由于连续3年供大于求的积累,我国三大主粮库存持续大幅增加,给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和国家财政支出等方面带来很大影响,成为当前我国粮食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长远角度看,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库存继续增大会使粮食陈化,粮食是有生命的,不能长期储存,但“去库存”并非取消农民补贴、减少产量,而是进一步调节产量和产能间的关系。
据了解,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结转数量仍有2.06亿吨左右,约占年消费量的40%。
电商促粮食流通发展
“互联网+”的提出不断影响粮食乃至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发展大宗商品包括粮食电商成为新潮流。盛华宏林购电子交易平台10月11日起正式启动,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动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该电子交易平台中的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有利于促进食品包括粮食流通体系的不断完善,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与会专家认为,利用粮食电商平台特有的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克服市场上长期存在的产销不对称情况,从而提高粮食产销的市场匹配能力。在新模式下,目标价格政策如何得到体现将是农产品电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