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新农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力军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既然是任务就会有对应的人来完成,而在这个过程中,执行任务的人也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快和慢
“农业需求是快变量,农业供给是慢变量,这是导致两者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詹卉在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从我国农业供需结构来观察,各种对农产品的安全、个性需求等新兴需求不断涌现,但是并没有在农业供给方面产生多大的影响。
詹卉给出的方向是电子商务,“有利于加快建立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生产体系,促进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重点培育“三类”农民
江苏省农委主任吴沛良提出,要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计划“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职业农民20万人。
吴沛良表示,江苏省将考虑重点培育“三类”农民:一是对农业生产有经验的“老农”。这类农民年龄在50、60岁左右,一直留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对农业抱有深厚的感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精耕细作的传统;二是胸怀乡愁、想返乡创业的‘新农’。这类农民正当青壮年,一方面他们具有知识文化,在城市务工积累了资本,另一方面他们的根在农村,有返乡生活的想法。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新型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的创办者;三是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他们既是农业生产的新生力量,也是农业“后继有人”的主体力量。”
吴沛良说,只有加快培育具有丰富知识、掌握先进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能够引领创新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更富活力的人才基础。
让知识青年回归农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研究员薛亮在两会期间接受光明网专访时,针对目前大部分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都是老人,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未来谁来种地?这是当前农业发展一个突出的矛盾。
薛亮认为,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薛亮指出,一个就是体制的创新,一个是科技的创新。通过体制创新,推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特别是像家庭农场,这一类的新型主体的发展,逐渐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实际上家庭农场的这种经营方式也会变成一种类似企业化的经营模式。
创新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运用发展新理念,创新农业信息技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前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
李金祥指出,针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子商务可以驱动解决短板补齐,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经营增效,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全面发展等相关问题。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制高点,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
一亩田分析师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梳理生产和流通。今天农业的问题深层次看,生产在许多方面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而流通仍然延续传统方式,流通牵绊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席卷每一个人,但是确实,一部分人是努力适应变化,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承担主动变化产业的角色。
现在时代的契机就在新农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