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应链金融是机会,还是风险

发表于:2017-11-17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规模化经营主体的日益壮大、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不断涌现,农业金融需求将越来越迫切,而供应链金融产品、模式(应收账款融资、预付款融资、存货质押融资、订单融资、保理池融资等),可为农业的农资采购、农机购买与租赁、种养加环节生产经营活动、农资与农产品的流通等环节提供资金支持,并有效盘活应收账款、存货等企业流动资产,合理利用金融杠杆加速企业发展,综合改善企业报表。

脱虚向实、产融结合,是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的重要特征。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提升,而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我国畜牧龙头企业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模式,乃订单农业的集大成者。我们的一个初步判断是:当以订单农业代表的以消(费)定产、以需定供、反向定制方式占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领域主流时,供应链金融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同时,农业供应链的良性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核心企业)的带动、引领作用。龙头企业应该从全产业链出发,帮助做好供应链管理,为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担保、资金垫付、融资协助等服务,实现流动性在供应链各节点的合理分布,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

当然,在农业领域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仍面临着诸多掣肘和挑战:如何建立有效的风控模型,减少操作风险;如何实现成本与收益的有效配比,避免规模不经济;非银行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如何获得充足、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真正降低融资成本;如何多维度获取信息、数据,提高数据挖掘、分析能力;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AI(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在农业、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等等。

再者,大型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龙头企业、p2p平台等参与主体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各异的商业模式,孰优孰劣,殊难定论。或许,参差多态,而非寡头竞争才是农业供应链金融应有的生态。

理念之争、模式之辩、瓶颈之多,给从业者提供了改进空间。如果把农业供应链金融比作光彩夺目的项链,行业从业者(银行、p2p平台、核心企业、电商平台、SaaS企业、金融科技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好比璀璨的明珠,那么“串珠成链”,凝聚共识、集合智慧,可能成为为我国农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范式。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