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智能农业专项行动计划

发表于:2018-01-17

智能科技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依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6〕58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推动智能经济发展建设智能社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8年至2020年,展望到2025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围绕打造京津冀绿色高档特色“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的“三区”定位,各方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四个全覆盖”,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的“三网联动”工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物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成为推动我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快速升级的新动力。

一是实施“物联网+农业”工程,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重点在种养殖环境智能控制、病虫害远程诊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与装备,建成了核心试验基地30个,在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集成示范推广了设施园艺、畜牧种植、海水工厂化养殖等6类新型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智能化设施装备和物联网技术,制定了30个农业物联网地方标准,已在全市800多个种养殖生产基地开展示范应用,实现节本增效、降耗增效、提质增效。

二是实施“电商网+农业”工程,促进农业流通方式转变。制定天津市推进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网络销售全覆盖实施方案,帮助全市500多家农业企业、合作社与电商、快递企业网上销售对接,培训各类电商人才2000多人,网上营销企业达到1000家,产品2000多种。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在武清区开展“村淘”项目首批试点。

三是实施“信息网+农业”工程,促进农业服务方式转变。启动了天津“三农”大数据建设一期工程,建设了“三农”大数据管理平台,与40余个农口内外部单位及农业部系统等进行数据交换,面向天津市10个涉农区、3700多个村提供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环境感知、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领域集成应用,以“放心菜、放心肉鸡、放心猪、放心水产品”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建设。1000余家规模化生产基地建立了完整的种养殖生产、管理电子档案,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生产基地在线监管和产品追溯查询。

尽管我市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建设走在全国全列,但智能农业发展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产业链生态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完全形成,开发应用缺乏技术支撑。二是缺少具备综合展示与引智功能的国际智能示范园区,智能农业技术持续创新机制尚未建立。三是智能农业标准和规范亟需加强,龙头企业少、竞争力强的企业还不够多。四是智能农业研发、制造和应用人才缺乏等问题仍较突出,影响了智能农业的产业发展。

(二)面临形势。当前,农业现代化仍处于补齐短板、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智能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驱动力。但农业智能设施和装备依然比较薄弱,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还不足,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在推进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我市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我市与农业部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力推动部市共建工作,加快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业对外合作平台(以下统称“四区两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工程农业、种源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我市智能农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高端平台和广阔空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认真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部署,扎实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天津的实施,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应用,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着力突破智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着力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服务能力,着力培育新型智能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智能装备水平、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现代农业综合实力,为建设“四区两平台”、实施“四个全覆盖”提供有力支撑,切实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水平。

(二)基本原则。

——高点站位,争创一流。围绕智能农业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中的实际应用,做好顶层设计,完善主体框架,加强统筹协调,探索创新智能农业的应用模式,努力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能农业现代产业园区。

——强化创新,增强活力。加强智能农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农业具体专业领域的应用示范和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能农业产业服务联盟、国际智能农业研究院,培育和挖掘农业领域应用人工智能的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人工智能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需求牵引,市场导向。围绕推进“四区两平台”建设任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智能农业的技术开放、融合、共享,建立健全智能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运行机制,为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示范。

——政策引导,共建共享。营造智能农业应用和发展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创业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加强与农业部、中科院等部市、院市合作工作,率先推进智能农业领域产学研联动,共同推动形成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机制,实施一批分工科学、合作紧密、共创共享的新型智能农业应用示范项目。

(三)发展目标。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实施智能农业产业发展工程。着力推进以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产业集群培育为主线、示范应用推广为牵引、公共平台建设为支撑的“四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智能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建设。

——到2020年,围绕“四区两平台”建设工作,建设1个智能农业平台,初创国际智能农业研究院,面向全国探索建立智能农业产业服务联盟;在重点领域引进或培育1家全球领先的农业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形成一定的智能农业市场应用规模;在智能水产、智能园艺、智能畜牧、智能种业和智能农机5个重点领域,结合“四区两平台”建设基础,筛选并打造智能农业试验、展示、创新、应用示范园区3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智能化率达到50%以上、设施种植和水产养殖基地智能化率达到40%以上,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国际智能农业研究院、智能农业产业服务联盟、智能农业产业合作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农业公共技术平台;突出天津特色,实施智能水产、智能畜牧、智能园艺、智能种业和智能农机示范应用工程,在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打造一批智能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互联网小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部实现智能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