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园除虫防病,离不开“中医农业”【附主要病虫害分析】

发表于:2017-12-28

有机茶园,不用化学农药、不施用化肥,如果遭遇大面积重度病虫害,该如何应对?

今天,小禾就为您找到一个特别有效的答案:使用中草药除虫防病技术,既绿色环保,又效果极好,这就是“中医农业”思维的魅力所在。


灾害:

150亩茶园被毛虫啃光

茶叶1.jpg

2017年2月,云南普洱市思茅市三家村茶厂爆发茶毛虫灾,150亩茶园被茶毛虫啃光,并不断蔓延。

据悉,该茶园为有机茶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对茶树的病虫害防治只能依靠物理及部分植物源农药防治,防治效果并不理想,茶毛虫仍在蔓延。

该茶厂共有1700多亩茶树,截至2月8日,已有150亩茶树被茶毛虫啃光,另有周围250亩茶树正在被茶毛虫啃食,形势比较危急。


应对:

植物营养素“力挽狂澜”

茶叶2.jpg

针对三家村茶厂爆发的茶毛虫灾害,广西素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接到求救电话后,农用中草药除虫防病技术发明人黎钦涛立即安排茶毛虫中草药专用营养素的配制,并于2月9日出发带往虫灾区。

认真查看了茶毛虫的灾情后,黎钦涛立即拟定茶园救治方案:

1.目的:除虫、促进生长、提高产量、保住品质。

2.使用方法:先喷茶毛虫专用营养素,按300倍喷施,5天后喷原茶叶营养素,茶园基本恢复正常,过后正常使用做好预防(2月10日该茶园安排专用营养素喷施,截止2月13日,茶毛虫已经控制,部分树枝开始抽芽)。

3.重点:枝叶、树兜和地上的叶子。

4.目标:除虫、杀卵、促进根部生长、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在1个月内实现茶园重新采茶。

5.喷施办法:早上九点左右喷施,从周围往中间喷;周围茶园全部预防。

茶叶3.jpg

结果,使用素安第4天,茶毛虫基本控制,新芽冒出。


茶叶主要虫害有哪些?


1.茶小绿叶蝉

茶小绿叶蝉.jpg

危害特征: 

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雌成虫产卵于嫩梢茎内,致使茶树生长受阻,被害芽叶卷曲、硬化,叶尖、叶缘红褐焦枯。

虫害规律:

1.在低山茶区该虫年发生12—13代;危害盛期5—6月及9—10月; 

2.高山茶区该虫年发生8—9代;危害盛期7—9月。 

3.以成虫在茶树、豆科植物及杂草上越冬。成虫多产卵于新梢第二、三叶间嫩茎内。


2.茶橙瘿螨

茶橙瘿螨.jpg

危害特征:主要以成、若螨吸食成叶及嫩叶汁液,致使被害叶片呈黄绿色,主脉变红褐色,失去光泽,叶背出现褐色细斑纹,芽叶萎缩。

虫害规律:

该虫年发生20多代,虫口主要分布在上层成叶及嫩芽叶上。高温、干旱、雨量大、雨期长的环境,茶园虫数少,危害轻。全年有两次明显高峰,第一次在5—6月,第二次一般在高温干旱期后发生。


3.茶跗线螨

茶跗线螨.jpg

危害特征:又名侧多食跗线螨、茶半跗线螨。成、若螨栖息于茶树嫩芽叶背面吸汁危害,被害叶背出现铁锈色,硬化增厚,叶尖扭曲畸形,芽叶萎缩。

虫害规律:

 该螨年发生20--30代,以雌成螨在残留芽叶、鳞片、叶柄。缝穴及杂草上越冬。高温干旱的气候环境有利其发生。一般夏秋茶发生较危严重。


4.茶叶瘿螨

茶叶瘿螨.jpg

危害特征: 主要为害成叶和老叶,被害叶片失去光泽呈古铜色,叶面沿叶脉密布白色尘埃状蜡质蜕皮壳,叶脆易裂,严重时大量落叶。

虫害规律:

该螨年发生10多代,以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高温干旱季节有利发生,全年以7--10月发生最盛。


5.茶短须螨

茶短须螨.jpg

危害特征:以成、若螨刺吸成叶或老叶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叶背常有紫色斑块,主脉及叶柄变褐,后期霉烂,引起大量落叶。

虫害规律:

该螨年发生10代左右,主要以雌成螨群集在土下1—6厘米茶树根颈部越冬,少数在叶背、腋芽及落叶中越冬。茶园中多数为雌螨,行孤雌生殖,主要栖息叶背危害。全年以7--9月份高温干旱季节危害严重。


6.咖啡小爪螨

咖啡小爪螨.jpg

危害特征:该螨以成若螨吸食危害成叶,被害叶局部变红,后呈暗红色斑,失去光泽。露水未干时叶面上可见一层细蛛丝,手捏螨数多处叶片即见指染血迹小红点,细看叶上有红色虫体爬动,螨体附近有许多白色蜕皮壳和卵壳。 

虫害规律:年发生10---20代,世代重叠。多栖息叶面危害。卵散产于叶正面且以主、侧脉两侧及凹陷处为多。早期、秋冬季危害严重。


7.茶蚜

茶蚜.jpg

危害特征:茶蚜多聚于新梢叶背且常以芽下一、二叶最多,以口针刺进嫩叶组织内不时尽力吸食危害,致芽叶萎缩,伸长停止,甚至芽梢枯死,其排泄物“蜜露”不仅污染嫩梢且能诱发煤病。

虫害规律:

一年发生20代以上,全部以卵或无翅蚜在叶背越冬,早春虫口多在茶丛中下部嫩叶上,春暖后渐向中上部芽梢转移,炎夏虫口较少,且以下部为多,秋季又以上中部芽梢为多。


8.黑刺粉虱

黑刺粉虱.jpg

危害特征:以幼虫聚集叶背,固定吸食汁液,并排泄“蜜露”,诱发煤烟病发生。被害枝叶发黑,严重时大量落叶,致使树势衰弱,影响茶叶产质量。 

虫害规律:该虫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背越冬,次年3月化蛹,4月上、中旬羽化。各代幼虫发生期分别为4月下旬至6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10月上旬至12月。


9.茶丽纹象甲

茶丽纹象甲.jpg

危害特征:又名茶小黑象鼻虫。我市局部茶区危害严重。幼虫在土中食须根,主要以成虫咬食叶片,致使叶片边缘呈弧形缺刻。严重时全园残叶秃脉,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虫害规律:

该虫年发生6代,以老熟幼虫在虫苞中越冬。各代幼虫始见期常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11月上旬,世代重叠发生,幼虫共六龄。成虫有趋光性,卵呈块多产在叶面。


10.茶枝蠊蛾

茶枝蠊蛾.jpg

危害特征:又名蛀梗虫,幼虫蛀食枝条常蛀枝干,初期枝上芽叶停止伸长,后蛀枝中空部位以上枝叶全部枯死。该虫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在蛀枝中越冬。

虫害规律:

次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化蛹盛期,5月中下旬为成虫盛期。成虫产卵于嫩梢二、三叶节间。幼虫蛀人嫩梢数天后,上方芽叶枯萎,三龄后至入枝干内,终蛀近地处。蛀道较直,每隔一定距离向荫面咬穿近圆形排泄孔,孔内下方积絮状残屑,附近叶或地面散积暗黄色短柱形粪粒。


11.苔藓和地衣

苔藓和地衣.jpg

危害特征:苔藓是高等绿色植物,生活在阴湿之地,地衣是菌和藻的共生体,据外形分为叶状、壳状、枝状地衣,它们都能自茶树根茎部向上蔓延,致使茶树树皮褐腐,长势逐渐衰弱,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 

规律:在春季阴雨连绵或梅雨季节,生长最快,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停止生长。


12.茶尺蠖

茶尺蠖.jpg

危害特征:幼虫主要取食嫩叶和成叶,大发生时可将茶树老叶、新梢、嫩皮、幼果全部食光。幼虫孵化后爬至茶树顶部叶缘或叶面咬食表皮和叶肉,二龄后咬食叶片成C字形缺口。

虫害规律:翌年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危害春茶。


13.茶毛虫

茶毛虫.jpg

危害特征: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花和幼果均可吃光,仅留秃枝。以卵块在茶丛下部叶片背面越冬。少数蛹或幼虫越冬。

虫害规律:第一代幼虫发生于4~6月,第二代幼虫7~9月。


14.茶蓑蛾

茶蓑蛾.jpg

危害特征:幼虫在护囊中咬食叶片、嫩梢或剥食枝干、果实皮层,造成局部茶丛光秃。 

虫害规律:繁殖为5月中下旬后幼虫陆续化蛹,6月上旬一7月中旬成虫羽化并产卵,当年1代幼虫于6—8月发生,7—8月为害最重。



茶叶主要病害有哪些?


1.茶白星病

茶白星病.jpg

症状: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初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后渐扩大成圆形小病斑,直径小于2毫米,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周围有褐色隆起线。后期病斑散生黑色小粒点,一张嫩叶上多达百多个病斑。 

发病规律: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当气温升至l0℃以上时,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害幼嫩芽梢。低温多雨春茶季节,最适于孢子形成,引起病害流行。高山及幼龄茶园容易发病。土壤瘠薄,偏施N肥,管理不当都易发病。


2.茶饼病

茶饼病.jpg

症状:初期叶上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斑,后渐扩大成淡黄褐色斑,边缘明显,正面凹陷,背面突起成饼状,上生灰白色粉状物,后转为暗褐色溃疡状斑。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或越夏。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环境容易发病。一般3—5月和9—10月间危害严重。坡地茶园阴面较阳面易发病,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遮荫茶园也易发病。


3.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jpg

症状:主要危害成叶或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初为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或呈不规则形大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部分界明显。 

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次年当气温升至20℃,相对湿度80%以上时形成孢子,借雨水传播。湿度25—27℃,高湿条件下最有利于发病。全年以梅雨季节和秋雨季节发生最盛。扦插茶园、台刈茶园,叶片幼嫩,水分含量高,有利于发病。偏施N肥茶园发病也重。


4.茶云纹叶枯病

茶云纹叶枯病.jpg

症状:主要危害老叶,嫩叶、果实、枝条上也可发生。病斑多发生在叶尖、叶缘,呈半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转褐色,其上有波状轮纹,形似云纹状。最后病斑由中央向外变灰白色,上生灰黑色小粒点,沿轮纹排列。 

发病规律:该病在高温(20℃以上)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条件下发病最盛。树势衰弱、管理不善,遭受冻害、虫害的茶园发病也重。


5.茶轮斑病

茶轮斑病.jpg

症状:主要危害以成叶和老叶上发生较多,先从叶尖、叶缘产生黄绿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褐色,有明显的同心圆状轮纹,后期中央变灰白色,上生浓黑色较粗的小粒点,沿轮纹排成环状,病斑边缘常有褐色隆起线。

发病规律:该病菌从伤口侵入茶树组织产生新病斑,高温高湿的夏秋季发病较多。修剪或机采茶园,虫害多发茶园发病较重。树势衰弱、排水不良茶园发病也重。



植物营养素如何防治病虫害?


每次每亩用量100克兑水100斤,搅拌均匀后,喷施于茶树叶面、叶背、茎部。间隔15-25天喷施一次,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调整使用次数。

此外:1.若用于严重除虫、治病:配水300倍喷施;2.若用于大规模除虫、治病,配水300倍喷施,间隔5天再喷施一次,即连喷2次,后转正常使用。

注意事项:

1、避开雨、旱天气及中午曝晒和高温时喷施,喷施后6小时遇中雨、大雨应补喷

2、调剂时先将营养素粉末倒入400-500ml清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再加足量清水搅拌均匀方可喷施

3、产品兑水3小时内用完

4、产品单独使用,不再添加其它产品;(使用素安产品前后三天不用其它肥料,特别是生物菌肥类)

5、因地域气候不同,使用者按茶树的生长规律调整素安产品的使用时间。

6、产品置于避光、干燥处保存,如有少量结块,不影响效果(保质期内,产品保质期12个月)

7.调剂时水温不得高于40℃。

中国绿色有机产业群.jpg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