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生态农业,这里户均年收入将近13万
近日,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顺利通过自治区标准化专家组的考核验收,这个从2014年确定的第一批自治区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经过三年的建设,形成了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种子、田间管理等多个项目的示范区标准体系。
恭城月柿发展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栽培、加工历史,前不久,“恭城月柿栽培系统”更是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边是传承百年的“老道”经验,一边是科学化生态化的农业标准,究竟恭城月柿是如何在现代标准之下,走出“新套路”的?
月柿种植成主要标准化产品
5日,记者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杨溪村,刚刚通过自治区验收的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点正位于此处。还没到村口,满山遍野的月柿树上,挂着的红彤彤的月柿,就是这个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点的主要农产品。
据统计,恭城全县月柿种植面积为185865亩,其中挂果面积为158265亩,产量302642吨,产值37618万元。而恭城杨溪村朝川水果专业合作社作为示范点,在2016年,示范区恭城月柿总产量达1167.85万公斤,产值达1985.3万元,户均收入达12.89万元。
2011年发布实施的广西地方标准《恭城月柿生产技术规程》成为了示范区的主要依托。在这份专门针对恭城月柿制定的标准中,从育苗到栽培管理都做了详细的标准化规定,从种植的地势地形、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水源条件,到种植时的税费管理、病虫害防治,都有着详细的规定。
标准化的实施促进者水果种植的快速发展。“开始标准化以来,示范区由原来的2025万亩,增加到了4580万亩。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区域化管理模式,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54户,农户签约率有98%。”朝川水果合作社理事长周红相说,“三年的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个,每年的水果增产和人均收益都保持在10%以上。”
生态农业基地实现标准化
其实,月柿的种植和栽培标准只是这个生态农业标准化系统的一小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运作起来的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更有着一套更系统、更规范的体系标准。
“恭城的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是自治区第一批,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了包含基础通用标准体系、产地环境标准体系、农业投入品标准体系、种子标准、田间管理标准、采收、分级包装、储运标准、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共8个子体系91项标准的示范区标准体系。”恭城瑶族自治县工商质监局标准计量股股长陈政表示。
记者翻阅这项详尽的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包括土壤、地表水、农田土壤和水源、空气质量以及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产业环境要求;农业投入品标准则规定了农药、肥料的合理运用准则;种子标准和田间管理标准则包含了发芽测验、新品种特异性的测试指南以及基地果园的档案管理、安全控制技术等。
此外,采收、分级、包装、储运也根据农产品的质量等级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而朝川合作社也建立了较全面的分检制度。“合作社全面实行统一技术方案、统一购置农业生产资料、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回收农业废弃物、统一销售农产品的‘五统一’封闭式管理,合作社与农户签订了水果购销合同,实行订单农业。”周红相说。
“这套标准都是对已经出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针对性的完善,前后解决了适用性不强,覆盖面不全的问题,立项后,通过标准化手段让每个环节做到有标准可依,提高了恭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质量水平。”陈政表示。
“新套路”让农民增收
在生态农业标准化的“新套路”下,朝川的月柿也有了自己的增收优势。“最主要的技术改进,就是通过水肥管理和修枝等现代生态农业的种植方式,月柿采摘得以延迟采收,实现了错峰销售。”恭城县高级农技师陈学初说,“通过剪枝,根据不同树的树龄来确定留枝数量,大大提高了成果率和果实质量,而错峰销售则避开了月柿采收高峰期,确保了月柿的竞争价格优势。”
尽管到了1月,杨溪村的不少月柿树上还挂满了果实,朝川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脱涩、包装的工作。“有些早的农户,在8、9月份就开始采收,但是那时候的果子大概只能卖到6、7毛钱,而通过水田管理等技术,到2月份都能够供果,质量好的果子还能买到1.2元,价格比较好。”周相红说。
另外,“土专家+高级农艺师”技术服务模式助推示范区标准化工作进程,在标准化队伍建设中,一支由50多农艺师和100多“土专家”组成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也为果农们进行着科学规范和跟踪指导。
亩产提高、售价提高,就意味着成本下降,而创建品牌,则是销售渠道的开拓。“目前合作社已经申请了相关月柿商标,示范区内的所有外销水果都有了自己的身份,实现了品质的飞跃。目前,合作社的月柿经网络成功推销出口到俄罗斯及越南等东盟市场,每斤比国内市场价格高0.2-0.3元。”周相红说。
《桂林晚报》记者吴思思
(文章来源: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