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在中国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作报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要求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的要求明确、任务明确,需要我们更加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本报告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为题,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认清新形势
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做好新发展阶段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阶段,乡村振兴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准确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要有大格局、新思路、硬举措、新作为。
1.农业农村现代化内涵要明确。
农业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绿色化。
农民职业化:爱农情怀;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社会责任。
农村美丽化:环境好;有特色;生态优;多类型。
2.共同富裕的目标要实现。
在共同富裕的理念之下: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制定农民收入增长,特别是城乡差距缩小的行动规划和约束性目标要求,到203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1.5左右,到205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平衡增长。
缩小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聚焦提升欠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促进保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树立农民增收、缩小收入差距的典型。
3.乡村振兴任务要落实。
聚焦粮食安全。这是今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底线。抓耕地保护,抓种业革命。确保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裕,这不仅是主产区,也是主销区的责任,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要党政责任同担。
聚焦农民收入。借鉴脱贫攻坚经验,举全党全社会之力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制定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瞄准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总结浙江等省市好的经验做法,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聚焦乡村建设。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塑造新型城乡关系,抓县域经济发展,统筹村庄与城镇规划,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极大改善提升农民生活生产条件,使农村更加美好。
聚焦脱贫地区。设立五年过渡期,续接脱贫攻坚有关政策、帮扶、责任和监管,防止规模性返贫。将脱贫攻坚政策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使针对性政策转变为普惠性政策,阶段性政策转变为长期性政策,区域性政策转变为全面性政策。努力克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差别,实现均衡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农业发展理念、政策、举措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新发展阶段,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与此同时,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需要有效应对,化解各类风险,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国际贸易对产销平衡的影响越来越大。
2020年粮食产量达历史新高,但同期进口农产品依存度也达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包括大豆在内的粮食进口量达1.43亿吨,同比增长28%。其中大豆进口超1亿吨,达1.0034亿吨,比上年8851万吨增长13.3%。最近几年,棉花、糖料等资源性农产品进口量相当于国内生产量的30%左右。肉类进口量991万吨,同比增长60.4%。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大国,按全部农产品进口数量观察,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30%以上。
2.收入增长对共同富裕的意义越来越重。
城乡收入差距令人担忧。2020年城乡间收入差距由2019年的1:2.64缩小到2020年的1:2.56,与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的城乡收入比1:2.56持平。
区域农民收入差距明显。2020年农民收入最高的上海为34911元,收入最低的甘肃为10344元,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达3.4倍。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普遍低于全国农民平均收入。
3.民族复兴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重点难点在“三农”,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弱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基础支撑在“三农”,迫切需要稳住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
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是关键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认清形势,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有历史纵深感和全球视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要有明确的政策举措,更要在落实上下功夫。
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统筹推进制度建设、政策举措、保障措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2.坚持以我为主的产业安全观
落实好粮食安全的省长负责制、“菜篮子”的市长负责制,确保农业产业总量安全、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以中国供给解决中国需求,以中国资源解决中国问题,牢牢把握住农业产业安全的主动权。
3.坚持优先保障“三农”投入
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充分发挥金融、保险、期货、再保险等政策工具在农业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保持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稳定性、连续性。
4.坚持抓好农村重点改革任务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促进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盘活用好农村宅基地。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全面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致力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农村改革二次飞跃。
5.坚持农业对外开放不动摇
继续秉承“两个资源、两个市场”理念,广泛开展农业合作,通过粮食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缓解国内农产品充分供给的紧平衡压力。
坚持农业走出去,互利互惠,共享共赢,做农业多边贸易体制的倡导者、参与者、维护者和贡献者。
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共同打造国际农业合作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