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朴:实施冷链物流促进蔬菜高质量供应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高丽朴在中国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上作报告
一、影响蔬菜采后品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1. 蔬菜采后特性
蔬菜采收以后仍是一个活体,其主要特征是仍进行呼吸代谢,温度越高呼吸越旺盛;蔬菜呼吸以自身积累的养分为能量来源,呼吸越高蔬菜养分消耗越多,蔬菜品质下降越快;保持蔬菜采后物流品质最核心的方法是降低蔬菜温度,进而降低蔬菜代谢水平、保存蔬菜营养。
2. 呼吸作用的影响
消耗蔬菜自身贮藏的养分,温度越高呼吸越旺盛,品质下降越快。消耗环境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改变环境气体成分。产生呼吸热,使环境温度升高。产生水分,可引起蔬菜结露,导致腐烂。
3. 环境湿度的影响
相对湿度(RH),新鲜蔬菜的含水量可达65%~96%;大部分蔬菜与环境空气达到平衡的相对湿度为97%;蔬菜失水5%就出现萎蔫和皱缩。
4.环境气体的影响
高温条件下进行密封包装会造成气体伤害。温度是保持蔬菜品质的最基本条件和最有效的方法,任何单纯靠保鲜剂或保鲜膜等来保持良好果蔬质量,延长保质期的想法、做法和宣传,都是不科学甚至是商业误导。
高温对蔬菜的伤害
低温对蔬菜的伤害-冷害
二、蔬菜冷链物流技术体系
1. 各种蔬菜保鲜适宜温度
依据蔬菜适宜保鲜温度,可将蔬菜分为两类:耐寒类蔬菜与喜温类蔬菜
2. 产地商品化处理
主要包括:产地采收、修整、分级、包装
依据各种蔬菜特性采取适宜的包装方式
3. 冷链一体化技术体系
冷链一体化是指,从产地预冷—冷藏—冷藏运输—销售冷柜无缝衔接,采收以后的各个环节都处在蔬菜保鲜的适宜温度条件下。
适宜蔬菜保鲜的冷链是减少蔬菜流通损耗最安全、 最有效的措施。
三、蔬菜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体系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发了蔬菜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
四、实施冷链物流促进蔬菜高质量供应
我国蔬菜采后损耗20%-25%,发达国家在5%以下
差异主要原因:
1.物流标准化体系
发达国家蔬菜供应链均实现了全程标准化处理(产地净菜、分级、包装,装卸、运输和销售)和信息化管理。
2.冷链一体化技术体系
产地预冷-冷藏运输-销售冷柜-家庭冰箱无缝衔接。
产地商品化处理(净菜、分级、包装)是冷链一体化、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的基础,目前首先要实现从净菜上市到包装标准化的变革。
我国蔬菜产业从生产导向转入市场导向发展新阶段, 建立以市场为引领的高质量供应体系,是蔬菜供 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要以市场高质量需求为引领,建立全产业链供应体系; 顺应市场品种多样、品质优良、 安全健康的发展需求,需建立品牌化、信息化经营体系、物流一体化标准体系、冷链一体化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蔬菜供应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