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CEO”带领乡亲共致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几代同堂,和睦相处;比翼齐飞,子女成才;风雨相依,不离不弃……幸福美好的家庭,是每个人的向往和追求。为引导千万家庭成员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营造良好家风,传承家庭美德,今天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妇联联合本报,推出寻找“苏州最美家庭”系列报道,为您讲述一个个平凡又温暖的家庭故事。希望这些故事,给您带去温暖、启迪和感悟。
A
十几年坚守,“小目标”终于实现
王忠华今年54岁,现为张家港市华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年轻时,王忠华在张家港市里的化肥厂上班。平时工作不是很忙,同事们都用打牌来消磨时间,而王忠华不想浪费时间。小“时候在水乡长大,很喜欢吃黄鳝。但是每到冬天,由于黄鳝要冬眠,上市量非常有限,要吃黄鳝就要花费夏季的几倍价格,每斤要卖到五六十元。”王忠华说,当时他就想,能不能自己养殖黄鳝,实现反季节上市,那样,肯定能走上致富路。
1995年,他在自家房前屋后挖了几个水泥池子进行试验。然而,几年下来,他发现,黄鳝只要放进水泥池,没过几天就会接二连三死掉。通过仔细观察,他找到了黄鳝死亡原因:自然界中的黄鳝都生长在隐蔽处,但人工养殖池里没有覆盖物,白天太阳直射造成水温过高,到了夜间水的温度降下来,这样一冷一热就让黄鳝有了应激反应。此外,水泥池里的黄鳝苗密度太高造成了排泄物过量,导致水质恶化。黄鳝养殖,关键是水温和水质,必须要模拟它的自然生长环境。为了解最新技术,他一次次跑到南京、奔赴四川,拜师学艺。他总共耗费了将近60万元,仅仅用来进行试验的黄鳝苗就用了5000多公斤。在最艰难的时刻,家人给了他最大支持,哪怕为了筹措资金卖掉城里房子,家人也没有半句怨言。
经过近10年摸索,王忠华掌握了黄鳝养殖的一些规律。这时,黄鳝放入池中,绝大多数都能存活。又过了一两年,他养殖的黄鳝首次在冬季上市,价格虽然不低,却被客商们一抢而空。虽然自己开创了国内水泥池养殖黄鳝的成功先河,但是王忠华算了一笔账后发现,虽然养殖成功了,但还无法盈利。
B
一次次探索,
终于发明致富绝招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忠华在看书时,被一位专家的理论所打动,专家提出了:可以在水泥养殖池上面种葡萄,下面养黄鳝,葡萄是藤蔓植物,它可以给黄鳝遮阳,而黄鳝又可为它提供肥料。王忠华决定尝试。于是,他先种3亩葡萄。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让王忠华感到意外的是,他苦苦试验了多年的养殖黄鳝,一直在赔钱,不料葡萄种植,却很快见效。由于他种植的葡萄肉质佳、口味甜、颜色美,在市场上很快打开了销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上了他种植的葡萄。于是,他决定扩大种植规模,在当地村委会支持下,他又租了100多亩土地,一年下来,仅葡萄收入就有几十万元。2011年,他成功为自己种植的葡萄注册了商标,从此,华阳人有了自己的葡萄品牌,后来,又逐步成为张家港市农产品的一张名片。葡萄赚钱了,王忠华心里也更有底了,他更能专心于黄鳝养殖试验。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试验,养殖规模也一次次调整,王忠华和家人苦苦探索的黄鳝立体养殖技术终于取得成功。一亩地,黄鳝产量可达5000斤、葡萄产量4000斤,纯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收益是别人的好几倍。也正因为这个致富“绝招”,让他两度登上中央电视台,还成功申报了2009年度苏州市科技局《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社会发展项目》,2011年获得国家“火炬计划”。
C
幸福的守望,
带动村民一起致富
养殖技术成熟,生产模式科技含量高,再加上经济效益好,一经媒体的报道,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学习考察的人络绎不绝。
虽然是自己费尽千辛万苦独创的养殖技术,但对于各地前来请教的“学生”,王忠华并没有任何的保守,他和家人,却是十分慷慨地把养殖技术手把手相传。为了满足全国各地学习者的要求,他还专门开设了一期培训班,包括了江苏、山东、湖北、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农民兄弟,甚至还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是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当初的“学生”们一个个走上了致富路。这么多年来,究竟带动了多少人致富,王忠华自己也记不清了。
“一人富,不算富,乡亲们一起富了,才算富。”这,便是王忠华和家人最朴实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