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农”聚合散户撬动“共享经济”

发表于:2017-02-21

         春节前后,四川省阆中市组织收购的16万枚土鸡蛋登上北京市民的餐桌,这不仅让消费者享用到原生态农产品,也让偏远贫困山区农民用以自己食用的农产品变成了钱,进而改善了生活。

  “城里人想吃吃不到,农村人吃不完又卖不成钱,这是一对矛盾,我们需要寻找一种妙方打通这‘任督二脉’。现在我们找到了,那就是电商!”阆中市林业局局长宋海全说。

  随即,在阆中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词汇“自食农”,即农民自己食用的按传统方式种植和养殖的原生态农产品。去年9月该市成立了一家“自食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各村“自食农”合作社形成一张布及每一个村尤其是贫困村的电商购销网络。

  挖掘发展潜力

  阆中“自食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洪亮是本地人,原本在北京做电子商务,一次回乡与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闲聊得知:当地政府一直在苦苦寻求如何将这些散存于各个小农经济体手中的优质农产品卖出去,而且能卖出更好的价钱,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赵洪亮灵机一动:大城市的人不也在到处寻觅来自原生态环境下产出的优质农产品吗?他们出得起钱,也愿意出高价!

  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阆中“自食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诞生了。通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和宣传发动,公司先从土鸡蛋入手,与15个乡镇400余个家庭签订产品购销合同,从春节前一个月起,21万枚土鸡蛋迅速收购到公司库房。“目前春节前收购的土鸡蛋已经全部销完,我们又在组织人员紧张收购。”赵洪亮说。

  “每枚鸡蛋付给农民1.2元,仅从农民手中收购的价格来看,比乡镇集市价格要高出至少20%。”赵洪亮说。根据公司要求,签订合同的供货农户养殖规模不超过30只,且必须是散养,按照这个规模算起来,一个养殖户一年纯利润在5400元左右。

  强化品质监督

  一开始,阆中“自食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便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对公司进行了必要的指导,目的是要稳步推进而不是盲目冒进;要严把产品品质监督而不能让不合格或者劣质产品以次充优,否则不仅公司最终将失败,农民利益也将受损。

  这些支持和指导分别体现在:发动各乡镇(办事处)通过会议、广播、电视、网络等讲清楚生态农产品的品质要求和种养规范,帮助农民合理制订每户种养计划,避免盲目扩张。号召以村(居)为单位成立“自食农”专业合作社,与“自食农”公司签订收购协议和品质承诺书,村(居)专合社与农户签订品质承诺书和收购协议并对每户农户生产面貌建档立卡且录入“自食农”电商系统。

  此外,每户生产的农产品均由“自食农”公司建立诚信档案并派发二维码,便于产品追溯。对种养过程不规范、产品抽检不合格、用户投诉的农户、村(居)、乡镇分别实行退出机制。同时市场监管局作为全市生态农产品的监管主体,对“自食农”公司的入库产品进行抽检,维护阆中生态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对于产品收购,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进行,“自食农”公司的包装、运输和销售成熟一种收购一种,前期以收购鸡蛋和红薯为主,然后逐步扩展到更多种类的生态农产品。同时通过古城生态农产品体验店、高端超市配送、电商直购或定制等方式促进“自食农”的销售。

  推进精准扶贫

  为确保政府支持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阆中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门各乡镇全面推进“自食农”精准扶贫模式,市委、市政府还将此项工作单独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目的是通过系列措施,力争户均至少年增收3000元,从而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助推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由此可见,阆中市委、市政府更看重的是“自食农”模式中的精准扶贫作用。“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地种植养殖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发展小农经济怎么能实现精准扶贫呢?很多人会有疑问。”宋海全分析说,“只要充分挖掘小农经济的自身优势,能将一个个小实体科学地组织起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同样会有很大的前景,也同样会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阆中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大多零星不成片,农村人口也比较分散,适合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地方很少。“在耕地人口分散的山区盲目推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并不科学,那么这些不得不延续小农经济的地方如何脱贫?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宋海全说,“自食农”创造的小农“共享经济”新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阆中市委、市政府将该模式上升到了精准扶贫的高度加以重视。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