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脱贫攻坚新引擎——自治区畜牧厅助推和田地区脱贫攻坚纪实
牛羊满圈、鸡鸭欢腾,鸽子铺展翅膀在塔克拉玛干的湛蓝天空下飞翔,珍珠鸡、孔雀这样的“稀罕物”也在农家小院里落户,沙漠边缘的农民靠着这些营生迈上了致富路。
近日,记者在和田地区采访时,目睹了畜牧业发展带给当地群众生活的新变化。
2016年,自治区畜牧厅安排和田地区畜牧业项目资金3.56亿元,比上年增加59.6%;成立畜牧厅帮扶和田地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派出工作组开展畜牧业专项住点工作,全程开展技术服务、项目督导,只为将每一项部署要求落在实处,让每一笔项目资金实实在在地落到贫困群众手中,为他们脱贫致富开辟新路……
所有的行动紧盯一个目标——发展畜牧业;所有的努力朝着一个方向——让畜牧业成为和田脱贫攻坚的新引擎。
坚决啃下“硬骨头”
和田地区,是新疆古老的农业地区。在这片绿洲与沙漠长期博弈、人均耕地较少的土地上,畜牧业成为少数民族群众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经济来源。
另一个事实是,和田地区是我区脱贫攻坚底子最薄、基础最差、困难最多的地区之一,70.35万贫困人口期待从贫困中挣脱出来,与全区各族人民一同步入小康。
去年,自治区推进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发展座谈会指出,要狠抓饲草料种植,重点扶持优良种畜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和田黑鸡、肉鸽、鹅鸭等特色禽业,形成规模优势。
“打赢脱贫攻坚战,畜牧业必须大举发力,有所作为。”自治区畜牧厅党组书记张伟说。
畜牧厅迅速成立帮扶和田地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着手开展调研,并根据和田实际情况和项目需求,制定了《自治区畜牧厅推进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畜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目标指明方向:到2020年,和田地区要实现主要畜产品生产供给有效保障,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畜牧业经济促农增收作用不断突出,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16%以上;基本形成畜群畜种结构合理、一二三产业融合、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精准发力克难关
目标已经明确,主攻方向和切入点在哪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精准“把脉”方能对症下药。
当一份《自治区畜牧行业“十三五”脱贫攻坚实施计划(2016—2020年)》摆在面前时,记者发现,计划中和田地区被划归为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贫困区,区域内有41%的贫困户希望通过发展畜牧业脱贫。
发展畜牧业的“卡脖子”问题十分突出:农牧业生产基础差,生产资料缺乏,70%以上的贫困户户均占有耕地不足10亩,25%以上的贫困户无牲畜,50%以上的贫困户户均饲养牲畜不到10头(只);畜禽优良品种种源不足,饲草料短缺矛盾突出,面临“有畜无草”困境;牛羊以庭院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小、品种杂、效益低,规模化养殖场不足;养殖户传统观念尚未改变,技术普及难度大……
自治区畜牧厅副巡视员高庆超告诉记者,畜牧厅针对和田地区实际量身打造出“六个一批”的脱贫思路:即落实草原生态保护政策扶持一批,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辐射带动一批,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增收一批,通过典型示范工程建设引导一批,实施畜牧生产资料补贴促进一批,完善畜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惠及一批。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扩大和田地区苜蓿、饲料玉米的种植面积,完成5年饲草料种植规划,解决“有畜无草”问题;完成5年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规划,改变“小、散、弱”的现状;大力发展特色禽业,争取给予优惠政策支持,让养禽成为增收致富“金钥匙”;制定和田羊繁育5年发展规划,让和田地区本地优秀畜种发展壮大;在以牧优果上下功夫,树立大农业理念,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让“果篮子”和“肉案子”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优秀的有机农业品牌。
补齐短板创特色
2月上旬的一天,当记者在墨玉县雅瓦乡一块苜蓿地里见到麦麦提·尼亚孜时,他显得很兴奋。种了十几年棉花的他过去从没想过,草里也能长出“金娃娃”。
2016年麦麦提成立了胡杨农牧养殖合作社,带领11名社员种植了500亩苜蓿,亩产苜蓿干草800公斤。按每公斤1.5元计算,亩产值达1200元,500亩地就有60万元产值。
农牧民种草积极性高涨的背后,是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2016年畜牧厅下达7.05万亩退耕还草项目计划,像麦麦提这样退棉种草的农户每亩可补助1000元。
“2016年和田地区各县市新增饲草种植面积16.52万亩,是2015年的2.1倍,新增饲草产量10.78万吨,可以满足19.6万只羊的饲草需要。”高庆超说,人工种草项目的实施,转变了当地农牧民靠天养畜的观念,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草原生态保护。
除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外,畜牧厅还扶持建成投产9座大中型颗粒饲料加工厂,年生产颗粒饲料达1.72万吨。颗粒饲料加工厂把秸秆、芦苇这些当地农牧民原先“瞧不上”的饲草料资源利用起来,既解决了牲畜“口粮”短缺的问题,又创造了新的经济效益。
在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卡斯库勒开发区养殖基地,记者看到连片的标准化圈舍格外壮观,有18个农牧民养殖合作社在此“落户”。墨玉县玉角牛羊品种改良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海力且姆·吐尔逊说,她的合作社享受到“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的支持,25万元的项目资金解了她燃眉之急。
2016年畜牧厅支持和田地区新建种畜场5个、养殖场60个,新增具有生产能力种畜3万只。推广畜牧业“四良一规范”综合配套措施应用,同时加大宣传、示范、推广两年三产、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多胎羊饲养管理技术等,提升养殖科技水平,为农牧民增产增收助力。
自治区兽医局综合处副处长李一已经记不清楚,从去年到现在,他是第几次来到和田开展畜牧业专项住点工作。实地开展调研、了解农牧民需求、开展项目督导等,李一和同事们挨着村子转,盯着棚圈看,确保每一个项目真落地,每一笔项目款都给贫困群众带来真实惠。
2016年3月底,畜牧厅成立了推进和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畜牧业发展工作组,从3月底开始开展住点工作。近一年的专项住点工作,覆盖了畜牧业生产和项目建设全过程,让老百姓感受到“上面”的干部沉下心来扎扎实实为民服务的真心真情。
一切正在悄然改变。2016年,自治区在和田地区投入的畜牧业项目,涉及2.4万户农村家庭,受益人数12.2万人,一条由畜牧业发展而铺就的脱贫之路正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