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三还”,贫困户白手起家能脱贫
“三借三还”,贫困户白手起家能脱贫
——四川省南江县创造精准脱贫新模式
本网记者 李传君
四川省南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通过3年攻坚奋战,贫困人口已减少到4.22万人。该县计划2018年全面实现户脱贫、村“销号”、县“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
两年时间要实现4.22万人脱贫,任务艰巨非凡。如何能创新思路,充分激发贫困户自身脱贫的造血功能变得尤为重要。南江县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终于成功探索一条新路。
借羊还羊、借牛还牛、借鸡还鸡,贫困户可以从企业或合作社借畜禽来养,到一定时间再还给企业或合作社,然后凭前后重量差获取收益,且借养期间所生产的小畜和蛋归自己。
这等于是贫困户白手起家便可实现脱贫,细细一算,一个家庭在不投入任何资金的情况下便可获得万元以上的收入,因此这种模式赢得了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的热烈欢迎。
通过以上三种模式的推动,全县2016年新发展南江黄羊2.4万只、肉牛1.2万头、巴山土鸡80万只,从而让该县畜牧业产值进一步壮大,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57元。
“借羊还羊”,只需3年,一个贫困家庭年纯收入6万元以上
东榆镇五星村四组王彬,身高只有1.5米,又患有先天性腰椎隐裂,无重体力劳动能力,妻子常年患类风湿和妇科病,每年都要吃一两万元钱的药,家庭经济条件非常艰苦。
从去年起,王彬一家的生活有了转机,村上利用国家工商银行、巴中市市政服务和资源交易中心的帮扶资金、以及县上的南江黄羊养殖小区建设资金、本村的产业扶贫周转金等建起了南江县福兴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借羊还羊”的方式扶持像王彬这样的贫困户。
去年6月13日,王彬从合作社借来20只能繁母羊和一只种公羊,并跟合作社签下合同:借的时候对21只羊分别称重,2年后还羊时再称一次重,如果长了合作社便按市场价给王彬付钱,如果轻了王彬得给合作社补差。2年间所生产的小羊归王彬。
如今9个月过去了,王彬家的羊繁殖到40多只,估计两年还羊后还能净得60多只,加上还羊超重部分挣来的钱,纯收入三到四万元。再经过一年的发展,存栏100只羊,纯收入6万元以上没问题。“一个家庭100只差不多了,再多就超过我们能力了。”王彬说。
整个合作社目前共扶持了15户贫困户,共借出300只能繁母羊和15只种公羊。一些非贫困户如果要养羊也可以从合作社借,但最多限额只能借10只。如今,整个合作社黄羊存栏量1000余只,估计两年后将发展到5000多只,届时,漫山遍野都会听到羊儿的叫声。
为了保证贫困户借来的羊不发生意外,以尽可能地降低他们的风险,东榆镇农业服务中心则是全天候地展开服务。“我们每年要展开集中培训4次,而且对贫困户的指导是深入到每户,怎样防疫、怎样治病、怎样种草、怎样储料以及怎样给羊只冬季保暖,都得手把手地教,目的是争取在每户培养起一个技术明白人。”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潘开福说。
如今,“借羊还羊”的扶贫模式已在南江县基本成熟,并已经开始全面推广。
“借牛还牛”,更加完备的合同约束让贫困户有压力,也有动力
在兴马乡余家坪几座荒芜的山头上,四川民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8000余万元建起了一个集种、养、加工、销售、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其中千头母牛繁殖区在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扶贫带动模式为“借牛还牛”。
“大致来讲,我们与‘借羊还羊’差不多,但我们与贫困户之间的合同约束更完备,降低了我们企业的风险,给贫困户施加了一定的压力,但这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能激发贫困户在公司的带动下认真养牛,真心要脱贫致富;反过来我们风险更低了,我们才能大胆去带动更多的贫困户通过养牛脱贫致富,这是相辅相成的。”公司董事长李朝军说。
简单归纳起来,公司与贫困户之间的合同主要内容为:公司借给贫困户西杂母牛几头,借时重量多少,市场折价多少,抵押金额多少,借养期限为3年;抵押金与所借牛市场折价一致,公司承担30%,贫困户承担70%,贫困户可用产业扶贫周转金来缴纳抵押金,但公司必须按6%的年利率支付利息;3年借养期间,母牛所产小牛归贫困户所有,公司做到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配种、统一疫病防疫、统一按市场价回收;借养期间,所产生的人工、饲草、防疫、防治等费用由贫困户承担,期满还牛不得减重,增重部分双方按8:2分配,即贫困户可得增重部分市场折价的20%;借养期间,因养殖方管理问题造成牛死亡或养殖方有疫不防、有病不治或治疗不及时不彻底或其他意外原因死亡,养殖户需承担全部责任;若牛生病经积极治疗无效死亡,在保险赔付后余下部分双方各承担一半责任……
“这个合同会吓倒一些胆小的,”兴马乡庙坪村贫困户刘正义说,“总认为借牛来养风险大压力大,但如果一味地害怕,不敢借来养,就不会抓住这么好的脱贫致富的机会。”去年8月,刘正义在经过一阵犹豫后大胆地借了一头牛,当年就配种成功,小牛犊很快就要生了,到时候卖了牛犊就是钱,除去所有成本,一年增收4000元没有问题。
有刘正义带了头,其他贫困户也渐渐有了胆量,截止目前,兴马乡庙坪、饮马池、鸡公咀、余家坪、萝岗等村45户贫困户在公司借了近70头牛,且已有60多头怀上了牛犊。
“借鸡还鸡”,两个月就见效益,每月卖蛋4000余枚,收入6000多元
乐坝镇安子沟村村民向毅是个苦孩子,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又是残疾人,自己30多岁还没能改变一家人的贫困状况,甚是着急。但从2016年8月以后一切都变得云开日出。
向毅从四川省三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借来200只鸡,从去年8月起进入产蛋高峰期,每月向公司销售的鸡蛋达4000多枚,一个月收入就有6000多元!向毅看到其中“钱”途无量,便壮起胆子再向公司借来300只,如今500只鸡给他产蛋,一个月收入过万元。
像向毅这样的向“三土公司”借鸡的贫困户达200多户,借鸡量达2万多只,每个月为贫困户创造收入四五十万元,扶持面遍及南江县乐坝、关门、东榆、大河等乡镇。
“三土公司”是东榆镇槐树村返乡创业者王垚创立,以小户散养为主饲养绿壳蛋鸡,公司跟成都某销售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目前公司注册的垚记虫草乌鸡和虫草乌鸡蛋已获得欧盟有机认证,为广大养殖户尤其是贫困户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致富空间。
公司技术负责人杨美书感慨地说:“当初只想把群众养殖积极性发动起来,匆忙中采取了送鸡收蛋的模式,结果好多养殖户把我们送的鸡拿去卖了,弄得我们损失惨重,后来当地政府建议采取‘借鸡还鸡’,把政府作为第三方签进合同,这样才保证了公司的利益。”
这三方合同约定为:政府负责发动群众并监督群众履约,公司借鸡给养殖户,18个月产蛋高峰期后再回收鸡,按前后重量差以市场价给付报酬,公司从养殖户手中回收鸡蛋,保底价格为1.5元/枚。“一个借100只鸡的养殖户只需一年多时间纯利润可达16000元以上。”
槐树村支部书记毛明雄对这种模式很是称赞说:“农民要脱贫致富必须要有产业,能带动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这离不开有实力的企业,企业按市场规则带动老百姓自己努力摆脱贫困,而不是成天呆在家里等靠要,这需要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一种让企业与农民达到双赢的模式,‘借鸡还鸡’就是这种模式,它帮政府解决了脱贫攻坚中的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