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遇龙院士自带”科技光环“ 点滴之间印证1万小时定律
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科技产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协同创新,促进各国开放合作,是让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途径。
在行业大洗牌的今天,商业大潮起起落落,唯一不变的就是科技创新带给行业、企业的无限生命力和前进动能。而作为科技带头人的专家、教授、院士们他们的影响和贡献自然是不可限量。而今天我们要谈到这位资深专家就是在享誉中国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畜牧健康养殖中心主任 印遇龙。
一周内,从江西高安的健康养殖百丈论坛到菏泽再到淄博、潍坊、泰安,一路走来,行程几千里,每到一处都是很大的工作量,无论是答疑解惑还是课题报告,都能感受到印遇龙的专业、敬业。
院士工作站落地授牌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所到之处收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热烈欢迎,而这份热情不仅仅是对于印院士本人,也是对科技的渴望,更是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尊重。拿山东来说,山东的畜牧业发达程度在国内是名列前茅的,潍坊一个地级市,每年的畜牧业产值就在千亿以上,但是这庞大的产业背后,需要新旧动能转换,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科研成果转化,而这就需要像印遇龙院士这样的专家。
印遇龙院士非常朴素,穿着简单的衣服,用着很久的电脑,说着家乡话,就是这样的一个科学家却有着非常耀眼的荣誉。
金。
1996,《猪饲料养分回肠末端利用率及有效氨基酸需要量的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1997年,《猪、鸡营养参数及配方新技术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五;
2008,《畜禽氮磷代谢调控及安全型饲料配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0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其中《仔猪肠道健康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在饲料产业化中的应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7年1月,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率团队领衔完成的“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些荣誉和光环对于印院士来说,既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拿中国的养殖行业的龙头来说,新希望六合与印遇龙院士合作,设立院士工作站,正是在农业农村部提出2020年饲料端全面“禁抗”、养殖端“减抗、限抗”要求的大背景下。
此次合作的宗旨是充分发挥院士与企业的合作优势,搭建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创新性人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企业广泛市场优势和院士科研创新能力,实现畜禽养殖技术研发与企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采取技术咨询、项目合作、共同开发、成果共享的合作方式,主要针对无抗低锌鸡、猪饲料的开发,鸡、猪养殖全程无抗低排研究,重点是建立山东省无抗安全猪肉地方标准或农业部无抗安全肉行业标准,并通过2-3年的努力,将该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据悉工作站的预期目标是:大范围、全省性推广“真正无抗物联网云端肉禽饲养”。最终除疫苗之外的用药成本清零、养殖风险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降低、成活率进一步提高、鸡肉品质大幅度提高,按照国家标准检测禽肉无任何抗生素。
追求土猪土鸡一样的肉质品质,在印遇龙院士团队和突破性研究成果的支持下会尽快实现。无抗鸡粪优质有机肥成果鉴定,到2020年,在国家禁用抗生素之前,无抗饲料、无抗鸡肉、无抗猪肉项目、课题通过国家级成果鉴定和验收。
建立院士工作站只是开始,正如印院士所说,工作站不能做表面文章,要实实在在的做课题,做项目,这样才能体现科技的力量和创新的力量。以梦为马,一路追光,我们在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的点滴生活中见证了榜样的力量,而像印遇龙院士这样的国宝级科学家也在彰显中国力量,时代力量,科技力量,这才是值得追逐的明星!